農曆六月十八,是閩南兩個大姓張姓和許姓村落的“封建日”;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是很多村落的“佛生日”。
在閩南,這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酬神日。全村各處要插上象征神明威靈的彩旗,要請“大班戲”唱上幾晚戲,家家戶戶要“出緣碗”。想來很多閩南小夥伴小時候都有個記憶,每當這些日子時,都會有個人敲着鑼,在村裡大聲地邊走邊喊:“今晚幾組、幾組出緣碗,明晚幾組、幾組出緣碗”,有時候小孩子愛熱鬧,會跟在後面也跟着大喊,聲勢響亮而有趣。
所謂“出緣碗”,就是在宮廟的神明前擺上長桌,每家每戶出一碗食物作祭品,在戲開始前擺上去,等戲唱完後燒完金再帶回去。不僅如此,酬神的同時,村裡人還會請客招待親戚朋友。
封建日,在閩南是指被一個村奉為守護境主的神明的生日或忌日。從唐宋以後,正統的民間崇拜的神明一般會得到皇帝的加封聖号,而惠閩南部分村落都是宗族聚居地,信奉共同的境主神,在開基建村時會先拜請神明護佑。這就是“封建日”的大緻淵源。
而張姓和許姓之所以共同都以農曆六月十八為封建日,是因為他們分别所敬奉的境主神文安公張巡和武安公許遠。這兩位神明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唐朝安史之亂爆發時,張巡時睢陽城的太守,許遠時睢陽城的守将。
當時,安祿山派他的兒子安慶緒帶領二十萬大軍作為東路大軍,一路上各個地方官和守将都紛紛或開城投降或棄城逃跑。可到了睢陽城時,張巡和許遠都是忠義之士,決定拒城死守。當時睢陽城連民兵衙役滿打滿算也不過三千人,城池又小,也沒什麼積糧,可是張巡和許遠硬是組織軍民和安慶緒大軍進行了數百次的守城之戰,在糧草耗盡、死傷殆盡的情況下最後城破,雙雙陣亡。
睢陽城之戰,為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赢得了寶貴時間。而張巡、許遠的英勇忠義,也赢得了朝廷和地方百姓的尊崇,在當時就有百姓為他們一同立祠奉祀,而曆代朝廷也不斷地一同追封他們的聖号,其中在閩南最廣為人知的是“文武安公”和“文武尊王”。随着晚唐五代,中原人不斷遷入福建、廣東一帶,文武安公的信仰也沿承了過來。而張姓和許姓的後人,也将這兩位先人的神明奉為自己宗族村落的守護境主,他們雙雙陣亡的忌日就成了村裡的“封建日”。
在閩南,境主神明大多或和忠義英勇有關,如文武尊王;或和保境安民有關,如青山公、萬善公;或和普施救世有關,如保生大帝、媽祖娘娘。而請來的戲班子也常常上演這些忠義或救世的戲碼,其實民間戲劇的起源本就和酬神有關的。
在閩南的封建日、佛生日這樣的日子,除了“班戲”、“出緣碗”酬神外,最重要的儀式就是“過爐進香”和“出巡”了。 這是因為閩南各村所供奉的神佛大多都是從某一個祖庭宮廟請出來的分身,每逢封建日、佛生日,就要“過爐進香“”乞火”,即奉着神明回到當初請出來的祖庭宮廟去“充電”的儀式。閩南的民間信仰觀念認為神明的靈驗之力是從祖庭神明獲得的,而信衆越是虔誠,過爐儀式越是真誠,就能得到越多的神力。而靈力來源的祖庭神明也會在這些日子裡有“出巡”的儀式,所到之處為分身和信衆傳達祈福靈驗之效。
在儀式過程中,一路擡神轎、張彩旗、放鞭炮···熱鬧異常,這在過去農耕文明時代,是村子裡最重要的節日和娛樂,而戲曲、雜耍、舞龍舞獅等民間藝術其實大多也是起源于為了這些儀式和酬神的節目。在閩南,每個村子所供奉的神佛緣由,除了宗族和曆史原因,當然最大的原因多是一些感應靈驗的經曆和故事。在閩南還流行了一個有意思的普遍觀點,傳說“偷抱”來的神明尤其靈驗。這其中不僅沒有亵渎神明的意思,反而有一種特别的虔敬。這裡擇一個在泉州惠安流傳甚遠的惠安東部淨峰熊厝村蓮花宮的保生大帝化蘆鴨的請神故事分享。
保生大帝本名吳夲(tāo),是北宋時期同安人,行醫修道,去世後在閩南地區多受奉祀,後來受到曆代皇帝的敕封,直到“保生大帝”;電視劇《神醫大道公》上演的就是關于他的神話故事。
相傳大約五百年前,熊厝村的莊氏一位先祖曾在漳州白礁一帶挑貨擔沿途叫賣,因一路都要邊搖鼓邊叫賣,所以今天也稱這位先祖叫“搖鼓公”。這一天,正逢白礁慈濟宮保生大帝誕辰,村裡熱鬧非凡,搖鼓公也跟着看了許久,不禁為保生大帝的福佑靈驗所感佩而忘了時間。等到入夜後,才發現耽誤了投宿時間,隻好挑着貨擔宿在慈濟宮裡。
搖鼓公當時也不敢多睡,睡到了後半夜,就決定起來趕路。當時,他向着保生大帝先上香緻意,說道:“多謝神明賜予弟子一席休息之處,願神明也能保佑我家鄉的合境安泰!”
說罷,就要挑起貨擔趕路,沒想到貨擔竟紋絲不動。他試了好幾次還是如此,心裡隐約感受到保生大帝有事要交代,于是就向保生大帝的金身祈求道:
“神明可是有事情要交代?待我取來蔔杯(閩南民間信仰一種向神明祈問的方式)可好”
于是,搖鼓公就開始蔔杯,問了好幾次,都是蔔出“笑杯”。其實他感應到了神明的意思了,隻是不敢蔔問出口,到了這時才鼓起勇氣問道:
“神明可是想要駐駕到我家鄉,保境安民?”
一問之下,蔔了三杯,都是“聖杯”。搖鼓公當下也就福至心靈,覺得這是神意如此不可違逆,借着天還未亮,抱着保生大帝的法駕金身放在自己貨擔裡。沒想到放完後再挑擔時,貨擔一下子就起來了,借着星月之光,村人尚未發現之際,連忙趕路到渡口準備乘船。
到渡口時,天已大亮。村民們這時發現宮裡保生大帝金身不在,已經一大群人追蹤了出來,也往渡口這邊趕來,喊着讓搖鼓公不能走。搖鼓公見狀,十分驚慌,暗道:
“這下可慘了,跑人村裡抱走神明,被人追上定然饒不了我!”
說罷,對着貨擔内的保生大帝金身祈求道:
“保生大帝,既是神意要到我境中駐駕,可千萬保佑我這次平安脫險。”
話音剛落,村裡人已經追了上來,揪住搖鼓公質問:
“你一個過路的賣貨郎,怎麼敢到人村裡偷抱神明?”
搖鼓公連忙擺手否認,說他哪敢。村人說:
“還敢狡辯,定是藏在了貨擔裡。搜出來時,饒不了你!”
于是衆人打開貨擔一看,卻隻看到了裡面有一隻黑色的蘆鴨,并沒看到什麼神明金身。疑惑之下,既然找不到,就隻好放過搖鼓公,往别處去追尋了。
而搖鼓公也很疑惑,打開貨擔一看,神明金身仍在。他知道這是神明顯靈了,于是對着金身拜了三拜,急忙搭船趕路。有了保生大帝的福佑,他雖然一路波折,終于順利地把金身請回了熊厝村奉祀。
村裡人聽說保生大帝如此靈驗,也都前來信奉。自此,保生大帝也成為了熊厝村莊、楊、陳、鄒四姓村民共同奉祀的境主公,并為遠近其他村子民衆廣為信仰。
故事分享完了,閩南還流傳一些其他“偷抱神明”的故事,不過就沒這麼和諧了,有時候還伴随着宗族械鬥的故事。這些其實也算是早年農耕時代争水源、争山頭之風的一個延續吧,如今我們早已處于一個更能以和諧方式生活和信仰的時代了,而這樣的故事大概不會再發生了吧?
有關閩南酬神的民俗和神明故事,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這一期暫時先為您分享到這裡。如果您知道哪些有趣的民間故事,也歡迎您留言告訴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