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貴州旱稻種植

貴州旱稻種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2:25:53

水稻,是南方的象征。在貴州不少地區,人們始終保持着對古稻種的偏愛,那壇醉倒萬千遊客的米酒,追根溯源也與水稻有關。如果記憶可以畫成圖案,貴州人民的畫闆上,斷然不會少了水稻的影子。

貴州旱稻種植(貴州古稻種植不完全地圖)1

水稻種植,幾乎伴随貴州傳承生息的全部曆程。因為稻作曆史悠久,地理氣候條件豐富立體,這裡孕育了極為豐富的傳統水稻品種。圍繞老稻種形成的傳承千年的農耕文化與生态智慧,至今仍在貴州活态傳承。

貴州的那些生态農場,讓古稻種以活态的形式傳承,這也讓更多人得以了解貴州古稻種,以及了解貴州生态稻米的故事,也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吃到貴州的生态稻米。同時,它們探索的商業模式,正在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七彩古稻:榕江縣太元村

入秋後,在榕江縣仁裡水族鄉太元村的楊卓林夫婦正在搶抓農時,這裡是七彩古稻的發源地,主要出産紅、黃、藍、紫、綠、黑、青七個稻米品種。七彩古稻富含花青素,營養價值高,有很高的觀賞性和可觀的經濟效益。

楊卓林常年研究七彩古稻,通過發展種養殖業,他帶動鄉鄰走上了緻富路。幾十年來,楊卓林一直紮根鄉村,通過自媒體進行宣傳銷售,逐步拓展市場,現在他種植的古稻已是訂單滿滿,供不應求。

堅持“草—牧—稻—魚”循環發展模式,楊卓林表示,太元村今年的七彩古稻特色産業,種植面積達五百畝,當地正在大力發展農耕文化,打造古稻米體驗館和加工廠,通過優化生産經營結構和産品結構,延長産業鍊,在發展産業的同時,将田園風光變成遊客旅遊體驗的資源,帶動旅遊業的發,助力鄉村振興。

楊卓林說:“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能夠把大山裡面的東西賣到全國各地,下一步要擴大種植面積,做深加工,讓七彩古稻産生更大的附加值,讓農民在種田的時候,同樣能夠有高收入,這是我最大的夢想。”

半山古稻:黃平縣半山村

金秋時節,雲淡天高,走進黃平縣半山村,各家各戶院壩上滿是橙黃。半山古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指着滿院壩的稻谷說:“我們趁這幾天天氣晴好,正在抓緊打谷子曬谷子。”他對今年的收成,信心滿滿。

半山村地處清水江畔、苗嶺山脈餘系隆起的大山中,黃平縣半山古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就在大山中成立。起初,是由幾個村民合夥的散漫組織,如今演變成一家從事種植古稻、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目前成員上百戶,通過社員的辛勤耕作、合作社的積極銷售,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緻富。

貴州旱稻種植(貴州古稻種植不完全地圖)2

“我們提供種子,農民用自家的圈肥作基肥,按照有機稻的規程耕種,合作社以高于當地市場價格一倍以上回收谷子,由合作社承擔風險,确保農民利益比自己種植的品種劃算,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楊華說,農民加入合作社後,田是自家田,肥是農家肥,基本沒有花錢,隻要出力管理,收割的時候按斤論價,多收多得,可謂風險為零。

半山古稻是在沒有污染源和純農家肥天然孕育出來的,因此口感潤滑而不粘,優質又綠色,特色是古稻,很受市場的青睐。這幾年,先後接到來自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地的訂單。“用好貴州生長期長的氣候和青山綠水的環境,種好本地優質古稻,賣出好價錢,讓更多的農戶脫貧緻富奔小康。”楊華如是說。

牛耕部落:黎平縣洋洞村

良田美池,魚鴨嬉戲,千牛同耕,雞犬相聞,這樣的農耕畫卷,出現在貴州省黎平縣洋洞侗寨。這裡,也是楊正熙苦心經營的牛耕部落。

貴州旱稻種植(貴州古稻種植不完全地圖)3

從2012年開始,楊正熙就踏上了收集種子之路。他開着自己的皮卡車,專往偏遠的鄉村鑽。因為越偏遠,往往存有的珍稀品種就越多。通常情況下,他會直接去村民的谷倉和曬谷場,一看到沒有的品種就買下來。

幾年時間,楊正熙走遍400多個村寨,收集了200多個農業物種,其中光土生土長的稻谷品種就有60多種。2015年,楊正熙在洋洞村成立了由村民入股、集體分紅的有牛農業合作社。同時,楊正熙以侗族款約約定,社員用耕牛和家族信譽做擔保,嚴禁使用化肥、農藥,違者沒收耕牛并開除社員資格。

在楊正熙的帶領下,洋洞村恢複了牛、稻、魚、鴨共生共養的循環生态農業模式。 2018年,牛耕部落被列入貴州省高效農業示範區。2020年,牛耕部落經營農産品實現總收入4700萬元,1400戶村民均增收2萬餘元。楊正熙收集到的種子,正在鄉村振興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今年預計收獲160多萬斤米,産值近2000萬元。”楊正熙說。

雲上糧倉:從江縣美德村

從江縣美德村,素有雲上侗寨之稱,寨角處那棟榫卯結構的四層木樓巍然聳立,格外惹人注目。“這是我們高增鄉返鄉女青年吳鳳英帶頭修建的集吃住以及民俗表演、農藝展示、産品出售等于一體的‘雲上糧倉’,是我們村自己的‘經濟綜合體’。”美德村黨支部書記吳慧榮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八零後侗家姑娘,吳鳳英在2014年毅然返鄉創業,帶動家鄉婦女結合本地傳統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發展侗歌表演、鄉村旅遊、農産品加工、手工藝品推廣等多種産業,聚力闖出一片“能人帶動、産業興旺、農民緻富”的新天地。

貴州旱稻種植(貴州古稻種植不完全地圖)4

“這種米飯,軟糯又香甜,感覺特别好吃,這是什麼米呢,我能買點帶走嗎?”因獨特的自然生态環境和優良的品種,本地的香禾糯,深受遊客喜愛。吳鳳英有了新主意。為此,她多方咨詢,與鄰村合作,立足“從江香禾糯”品牌,引入相關農業公司,采取“企業+黨支部 農戶”的運作模式,開展訂單生産。

“今年以來,我們與農戶合作種植糯稻老品種1500畝,連禾稈帶谷一共收購了80餘萬斤,支付貨款560餘萬元,覆蓋美德村與周邊村寨農戶650餘戶。”負責香禾糯收購的吳耀東介紹。雲上糧倉的産品,深受遊客喜愛,遠銷北京、廣州等地,帶動美德村與鄰近村寨百餘戶群衆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