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說,自己的寶寶各方面發展都很好,可就是不喜歡數字。
還有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寶寶對數字很感興趣,能熟練進行進位加法,但如果問他:5加幾等于9,他卻不能準确地算出結果。
有什麼方法讓孩子又能輕松學數學,還有興趣呢?
那就是遊戲,遊戲可以讓孩子輕松學習數學。
有位媽媽說了她女兒學習計算的經曆。
女兒四歲左右,教她學習計算,開始采用的就是掰着手指頭做“2 3”等于幾的方法。
孩子最初還挺喜歡,時間稍長就表現出厭倦了。
後來發現孩子和鄰居小朋友在一起玩開小賣部的遊戲,相互扮演店主和顧客,扮店主的人總有幾分得意。
看來孩子喜歡做個小店主,由此媽媽想到和孩子開小賣部的遊戲。
孩子當店主,媽媽和爸爸當顧客。
拿一些東西給孩子在地上圍出一個“小店”,并擺上各種“貨物”,貨物有真的,有替代品。
爸爸和媽媽認真地浏覽她的商品,選定要買什麼,問她多少錢,有時還要讨價還價一下。
付款時,一般情況下是需要找一下零錢回來的,比如買一根筷子六角錢,大人通常會給她一元錢,這樣她就得找四角錢出來。
孩子開始定價,無論大小都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整數,比如一元、十元、兩百元等。
一般不會用一元六角或二百零二元這樣的定價來為難自己。
玩過幾次後,大人就悄悄地把孩子往稍微複雜的計算上引。
比如雪糕原來一元一支,就給孩子建議說,這幾天雪糕漲價了,每支一元二了,一支可以多賺兩毛錢呢。
然後就給她兩元或五元錢,這樣計算起來就比較複雜了。
開小賣部的計算難度上升時,過渡應當自然,這樣才會保持孩子的興趣。
開始時一般都是玩一百元以内的加減法,之後就給她建議,認為某個東西很貴,可以把價格定到三五百元。
這樣孩子可以心算五百以内的加減法。
開小賣部的遊戲一直玩到孩子上小學二三年級。
孩子學習乘法和除法時,就在遊戲中增加相關知識。
比如一根鉛筆九分錢,要求買八根;或者一包餅幹五元錢,裡面有十塊,隻要求買三塊。
這樣孩子就需要用乘除法知識來計算了。
通過這些有趣的遊戲,孩子輕松地學會了計算,并真正理解了加減乘除的意義。
在遊戲中學習數學,孩子不僅可以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還能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在遊戲中學數學,更加适合幼兒發展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幼兒主動學習。
皮亞傑曾說“兒童的數概念,不是成人能直接給的”。
幼兒建立一個新的數概念,必須通過對材料的接觸,施加動作反複擺弄和探索,在積累大量操作經驗的同時,把外部動作轉化為内部智力操作。
媽媽在和孩子在“開小賣部”的遊戲中,充分利用兒童喜歡遊戲的特點,在遊戲中讓孩子真實、具體的理解數字所代表的真實意義,比如,“一支雪糕一元二,”“一包餅幹五元錢,裡面有十塊,隻要求買三塊,需要多少錢?”。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遊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管年齡性别,人們總是喜歡遊戲的,假如在讀書的時代,我們也能化讀書的活動為遊戲,那麼讀書不是會變得更有趣,更快樂嗎?”
媽媽通過“開小賣部”的遊戲,讓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會了加減法和乘除法,孩子在五歲多一點,就可以心算五百以内的加減法。
2—8歲是孩子的數學敏感期,抓住這段時期,在遊戲中進行引導,孩子學的會更有趣。
斯坦福大學教授JOBODER說,并沒有所謂的“天生數學腦”,我們後天所看到的“這個孩子數學好,有天賦”雲雲,極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抓住了孩子的數學敏感期。
這位媽媽抓住孩子喜歡玩“開小賣部”的遊戲,在遊戲中有意識引導孩子學習加減法、乘除法,通過遊戲讓孩子反複體驗數與量的關系,逐漸理解數字是用來描述數、量及其關系的。
遊戲可以把抽象的數字和實物聯系起來,孩子理解起來更容易。
比如,“雪糕”1.2元一支,“一根鉛筆九分錢,要求買八根,需要多少錢?”。
這就讓孩子在遊戲中感受到數字,讓他體會到計算不是抽象的東西,是存在于周圍生活中有用的東西,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着。
“開小賣部”的過程就是孩子不停地做“應用題”的過程,這對孩子有很好的數學啟蒙效果。
媽媽的這種做法,和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去學習,而不是在書本中學習。”是一脈相承的,杜威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想讓孩子輕松快樂的學習數學,那就讓孩子在遊戲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喜歡數學,樂于學習數學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