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因為工作原因筆者斥資近萬元,收了一套成色還不錯的X299平台。以當時的多核旗艦i9-10980XE X299主闆為核心,搭配4×16GB DDR4内存以及1TB英特爾760P固态硬盤,組建了一套高性能生産力平台。看着任務管理器性能欄裡密密麻麻的邏輯處理器小方框,筆者當時臉上一定露出了老父親般滿意的笑容。
·為什麼要從i9-10980XE換到13代酷睿?原本以為在固有制程工藝和架構下,x86處理器的核心數量提升将面臨嚴峻挑戰,18核36線程的i9-10980XE或将成為消費級處理器核心數量的天花闆,但是在英特爾推出異構混合架構之後,核心數量的提升短期内不再是制約處理器性能提升的瓶頸。
剛剛發布的第13代酷睿,英特爾已經把24核32線程處理器搬上了筆記本,再加上Intel 7制程以及增大的L2/L3帶來的肉眼可見的性能提升,突然覺得手上的X299平台不那麼香了。于是,在2023年初英特爾發布第二批13代酷睿桌面處理器時,筆者實在是沒忍住。
其實去年剛剛發布13代K系列處理器的時候筆者就已經有一些動搖,但最終考慮到散熱器還是第一代飛龍360,生怕壓不住13900K狂暴性能帶來的高熱量,所以即便首發4699如此香甜的價格,還是沒敢入手。
但是這次65W的“非K”系列新品發布,再看看i7-13700香噴噴的3299首發價,真是沒理由不換新了。于是,使用了3年的X299平台正式完成它的使命,全新的65W Raptor Lake在未來幾年裡将成為我的主力遊戲、辦公平台。
·升級後的配置
其實在選擇i7-13700之前,本着一步到位的原則,筆者還是想直接上i9-13900,畢竟24核32線程的處理器誰又能不愛呢?但最終,4899的首發價讓我瞬間清醒,3299的16核24線程酷睿i7-13700的性價比實在是太過誘人。
另外考慮到筆者平時視頻剪輯相關工作增多,所以在顯卡上選擇了視頻能力強悍,但價格便宜、沒有礦卡的英特爾銳炫顯卡,最終升級後的配置如下:
處理器:英特爾13代酷睿i7-13700
主闆:華碩PRIME Z690-P WIFI(二手)
内存:英睿達2×32GB DDR5-4800
硬盤:SOLIDIGM P44 Pro 1TB固态硬盤
顯卡:英特爾銳炫A770
散熱器:雅浚GA5 360一體式水冷
電源:振華LEADEX III HG 850W
機箱沒有換,依舊是使用了多年的分形工藝Define R6 TG,這款機箱最大的好處就是硬盤位夠多,而且靜音效果好,雖然側面玻璃闆不小心碎了,但是因為一直沒撕膜,所以玻璃面闆還健在,而且反倒有了一種碎裂藝術感。
整套配置升級不到9000元拿下……現在的電腦可真是貴呀……不過考慮到這套配置估計能用個三到五年左右,而且回頭把X299、DDR4内存、飛龍360水冷這些退下來的硬件賣了回回血,也還算可以接受吧。
·酷睿i7-13700參數解讀其實對比K系列和非K系列同型号處理器,除了不能超頻外,普通用戶選非K系列的型号足夠了。尤其是13代酷睿因為性能暴增使得整體發熱量比較大的情況下,非K系列相對就好壓多了。我感覺雅浚GA5用到i7-13700上都有些過剩,不過因為筆者X299平台用的是第一代飛龍360,算了算也3年多時間,基本也到了該換新的時候。
這一次英特爾發布的65W桌面處理器,主要覆蓋酷睿i5、i7和i9家族,i7-13700作為中高端型号,采用了8 8核設計,即8個性能核 8個能效核,總計提供24線程。另外這顆處理器升級到了30MB的L3和24MB的L2,玩遊戲相比i9-10980XE肯定是提升極大。
雖然非K系列處理器不能超頻,但i7-13700睿頻最高5.2GHz,玩遊戲足夠。而且最主要的是,i7-13700不必擔心滿載時壓不住熱量,這也是筆者最終選擇這個平台的根本原因,否則去年首發價4699的i9-13900K難道不是更香嗎?
·酷睿i7-13700性能如何?
裝機完成之後,性能自然是最關心的。畢竟18核36線程的i9-10980XE曾經也是王中王級别的頂級處理器,13代酷睿i7-13700能不能順利接班呢?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測試結果。
【單核/多核理論性能】
首先是喜聞樂見的單核與多核理論性能測試,這裡用到的軟件包括CPU-Z、CINEBENCH、Geekbench 5以及3DMark。
CPU-Z單核實測793.6,多核實測11781.3,這表現相當可以。單核略低于i9-12900K,多核性能基本與i9-12900K持平,且超過了i5-13600K。
CINEBENCH R15單核284cb,多核4460cb;R20單核759cb,多核11361cb;R23單核1967pts,多核29672pts,單核性能持平酷睿i5-12600K和酷睿i9-12900K,多核性能小超,不錯不錯!
Geekbench 5單核1944分,多核19373分,單核略低于i9-12900,多核超了大概超了有900多分,四舍五入也按持平算吧。
3DMark CPU Profile單線程1105,2線程1916,4線程3862,8線程7737,16線程10568,最大線程12290,整體還是照着i9-12900K來算就可以了。所以整體來說,i7-13700單核和多核性能還是相當給力的,3000出頭的價格小超上一代旗艦,多核性能比i5-13600K高一些,正好符合我的生産力辦公需求。
【壓縮/解與圖像/視頻渲染/編碼性能】
接下來看看壓縮/解壓縮,以及圖像與視頻渲染/編碼性能的表現。測試軟件包括7-Zip,V-Ray Benchmark,Corona Benchmark,H.264/H.265 Benchmark以及3DMark。
7-Zip壓縮/解壓縮測試,完成10輪測試用時57.953秒,壓縮速度122463KB/s,解壓縮速度1753308KB/s,可以說是相當強悍了,總體評分147.910GIPS。效率上要比上一代旗艦明顯好不少。
V-Ray benchmark渲染采樣數量為20098 vsamples,不管咋說,突破20000就算勝利。而且也明顯領先i9-12900K。
Corona benchmark光照渲染速度9520120 Rays/sec,完成渲染耗時僅51秒。酷睿i7-13700做光照渲染是相當給力了,不是太過追求i9-13900K這種極緻的話,i7-13700足夠用。
H.264編碼方面,完成2500 frames用時22秒,幀率114.75fps;H.265編碼四次測試平均耗時16.8秒,幀率平均67fps,速度2266.68kb/s。說實話英特爾處理器的視頻編碼性能一直以來都是值得信賴的。
物理渲染方面參考3DMark Time Spy的測試,CPU得分16047分。應對主流3A遊戲大作是沒有啥壓力的,物理渲染效率相當不錯,比12代酷睿i9-12900K高出大概2000分。
【應用生産力性能】
理論性能了解之後,來看看筆者裝配的這套平台在實際生産力應用上的表現。這裡請出CrossMark和UL Procyon,前者主要是給出生産力理論分,後者則是包括Office套件以及Adobe套件的實際應用得分。
CrossMark實測總體得分2402,生産率得分2256,創造性得分2536,反應能力得分2466,總體表現相當均衡,正是筆者想要的。另外可以看到有些項得分比i9-13900K高,可能是因為i9-13900K測試時間較早,當時銳炫顯卡還沒有更新到現在的驅動版本。所以結果隻做參考就好了。
接下來是UL Procyon測試的結果:
在辦公生産力基準測試上,這套配置總體評分達到8184分,這點也沒啥說的,這套配置做Office辦公算是殺雞用牛刀;照片編輯基準測試評分9156分,運行Photoshop、Lightroom這樣的圖片處理軟件不成問題;視頻編輯基準測試評分為8385分,滿足4K視頻剪輯無壓力,而且i7-13700 銳炫A770這套配置在視頻剪輯上的體驗,絕對不是它倆的價格所能體現的,可以說是物超所值。
【功耗與發熱情況】接下來看看功耗與散熱,這裡我分别測試了滿載和待機功耗與溫度。散熱器是有着“2022年最強”之稱的雅浚GA5,關于它就不多做介紹了,想要了解的大家自行搜索。導熱矽脂使用的是之前囤的信越7921,這矽脂散熱效率挺好,就是極難塗抹,簡單來說就是除了不粘處理器之外啥都粘,真的是噩夢級的塗抹體驗。
首先是滿載功耗,看不清的可以點擊圖片查看清晰大圖。
烤機18分鐘,CPU核心溫度平均73℃,CPU封裝溫度平均83℃,平均功耗227.293W。性能核頻率穩定在5.1GHz,能效核頻率穩定在4.1GHz,這溫度和功耗對于13代酷睿來說已經讓我很滿意了。
待機功耗方面,平均核心溫度28℃,平均封裝溫度34℃,平均功耗13.821W。無論是滿載還是待機功耗和溫度,筆者個人是相當滿意。畢竟要是上i9-13900K的話,一般水冷還真有點壓不住,反觀i7-13700就好壓太多。
【遊戲體驗】以前攢電腦主要為了玩遊戲,但自從轉戰X299平台之後,我的主要應用場景轉移到了生産力應用上。不過現在雖然對遊戲沒有太高的要求,但基本的遊戲性能還是需要的,畢竟平時還是會玩一些遊戲。
這部分參考五款遊戲的測試,具體結果如下:
第一款遊戲是經常玩的《CS:GO》,雖然平時玩基本都是在1280×720分辨率上玩,但既然是要測試性能,總體就鎖定在了1080P、2K以及4K分辨率上。畫質也沒有開啟低畫質,而是開到了最高畫質,實測流暢度分别為:391.53fps、291.31fps以及162.94fps,總體來說銳炫A770在更新了一個驅動版本之後,畫面幀數上來了不少,這樣的測試結果比當初i9-13900K A770都要高一些,可見酷睿i7-13700雖然不帶K,但足夠高的頻率用來玩遊戲也是相當合适。
第二款測試遊戲是喜聞樂見的《古墓麗影:暗影》,依舊是最高畫質 三種分辨率,1080P流暢度128fps,2K流暢度97fps,4K流暢度64fps,滿意。
再來看看神級硬件優化的《極限競速:地平線5》,這款遊戲真的是百玩不膩。最高畫質三種分辨率下,畫面平均幀數分别為83fps、72fps以及52fps,1080P和2K分辨率下玩這款遊戲沒有問題,4K分辨率其實也還行,稍微調低一些畫質上60fps的話體驗會好不少,畢竟競速類遊戲幀數越高看着還是越舒服。
《全面戰争:三國》雖然出來有些年頭了,但是對硬件的要求可不算低,尤其是開啟最大部隊規模之後,反正我的X299平台是真頂不住。最高畫質、最大部隊規模,1080P分辨率平均流暢度65fps,2K分辨率平均流暢度47.9fps。相對于《極限競速:地平線5》來說,《全面戰争:三國》其實不需要60fps,大概40fps以上就可以有比較好的體驗,所以筆者這套配置依舊适合在1080P和2K分辨率下玩這款遊戲。
最後還是看看《賽博朋克2077》的測試,銳炫GPU雖然支持光追,但整體效率暫時是不如N卡。不過筆者本身也沒有光追遊戲的需求,所以測試結果看看就好。超級光追模式下,1080P分辨率平均流暢度43.27fps,2K分辨率平均流暢度36.18fps,隻能說關了光追玩的話問題不大。
總體來說,13代酷睿i7-13700雖然不如帶K的CPU性能動力那麼猛,但是5.2GHz睿頻應對當下的主流遊戲基本沒有問題。另外對于我這種主生産力、輔遊戲的用戶來說,看重的是酷睿i7-13700更低的功耗和足夠出色的多核生産力性能,因此整體還是很符合預期的,而且替代現在的X299平台完全沒問題。
·結語說實話原本在這一世代沒有換新的打算,畢竟i9-10980XE這顆旗艦處理器再用幾年問題不大,但是X299平台搭配的PCIe 3.0固态硬盤在用了三年時間之後,明顯感覺到速度變慢了不少。
最終決定換新,主要還是非K系列的13代酷睿性價比不錯,而且相對于K系列功耗和發熱也更加可控。另外就是考慮到這時候再入PCIe 3.0确實不劃算,不如所幸連帶散熱器、硬盤、CPU、主闆一鍋端,畢竟英特爾13代酷睿還真是應了“13香”,價格合理、性能出色,整體來說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換新節點。
說回到酷睿i7-13700這顆處理器,16核24線程用來辦公,剪視頻,處理圖片、照片是足夠了,5.2GHz單核睿頻應對遊戲也是沒啥問題。3299元的價格相對來說性價比不錯,雖然可能2000多的酷睿i5-13600K性價比更高,但一方面不帶K的處理器相對來說散熱壓力沒那麼大,滿載70-80多℃,另一方面通過測試也可以看到,i7-13700的多線程性能要優于i5-13600K,看重生産力效率的話,肯定是選i7-13700更好一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