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俞倩如
當我作為樂隊成員,接觸到獨奏家來合作排練時,通常隻要演奏家演奏十幾秒鐘,大家就開始會心地交換眼神,因為這十幾秒,已經令人了解到這位演奏家是什麼級别的(當然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但是的确也能聽出來哪些人更厲害一些)。同樣,當我們擔任一些兒童考級和比賽的評委時,基本聽十幾秒鐘,也能夠判斷出這個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接下來的幾分鐘演奏,不過是再進一步了解一下這名選手的其他狀況和素質。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哪些人的演奏可以令人一“聽”鐘情(love at the first sound),哪些人的演奏哪怕再長,錯誤再少,也并不會給人心動感?
這就是本文要講的,學習樂器需要盡早掌握,并且需要不斷訓練的一個重要方面——音色。
我們在初學樂器之時,或許會認為,我們理所應當地會經曆一個“難聽”的階段,特别是學習弦樂器。許多人的概念還停留在“學小提琴一定會‘殺雞殺鴨’好幾年,過幾年就好了”。事實上如果一開始你的老師沒有幫助你訓練發音,你自己也沒有在意音色這個事情,那麼很可能在“過幾年就好了”之前,你和家人已經被難聽的聲音折磨得不想學下去了。在樂器啟蒙階段,在了解了基本的演奏姿勢之後,一定請盡早地幫助學生掌握健康的發音方式。
如何才能讓自己演奏出來的音色越來越動聽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先努力起來:
一,大量地聽優質的演奏。在内心建立起好的音色概念。
如果一個人從未聽過好的琴聲,他一定無法演奏出好的琴聲。隻有在心中先對聲音有一個預想,才會在練習過程中努力去靠近這個夢想中的聲音。除了聆聽以音色出名的演奏家的唱片以外,也要多聽他們現場的演奏。好的演奏家會令你對這個樂器的聲音産生全新的概念,用文字很難形容,例如弦樂的“奶油味”,鋼琴的“水晶般的觸鍵效果”,這些都隻能親耳聽過之後才可以獲得感受。一個好的廚師一定是一個頂級挑剔的吃貨,一個好的演奏者首先也要去培養自己的耳朵。
二,在每日的練習中,不斷地去打磨自己對音色的敏感程度。
說到培養耳朵,我們聽其他人的演奏時會比較客觀,但是聽自己演奏時就不會那麼仔細和挑剔了。首先由于我們離樂器比較近,聽到的聲音和振動情況到了觀衆那裡都是打了折扣的。而且,當遇到演奏技巧比較困難的地方時,例如在弦樂高把位、管樂和聲樂的高音域等等困難技巧時,我們可能就以完成技術為使命,忘記去客觀地聆聽。這個時候由于内心和肌肉的緊張,聲音已經變得很難聽了。以前去大學琴房練習時,可以聽到許多人練習得非常專注、大聲、勤奮,但是音色都是尖利、難聽甚至破掉的,自己還沒有知覺。所以,在每天的練習中,花一些時間,去反省自己在音色的控制上有沒有注意,就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三,去了解你的樂器發出好聲音的途徑。
演奏樂器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有許多說不清的精神力量影響着我們的發音。但是,首先聲音的振動就是一個物理現象,不符合規律的美是不存在的。用小提琴來舉例,影響音色的要素主要有三大類:觸弦點、弓壓,弓速。這三者之間可以産生千萬種變化,加上左手的按指以及揉弦,所以一千個人演奏小提琴,就會有一千種音色。
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隻要中正的觸弦點以合理的弓壓、均勻的弓速把弓走直拉奏,那麼至少可以得到一個健康的小提琴的發音。之後如果想在樂曲中演奏出自己需要的音色,那麼就需要像畫家調顔色一樣,在這三點上進行平衡和取舍。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就可以在演奏樂器時,像做實驗一樣,嘗試出一個自己滿意的音色,并且通過練習讓肌肉記住不同的組合。想要獲得好的音色,不能僅僅紙上談兵,要在頭腦非常清晰冷靜的時候,有意識地去做發音的練習。當形成習慣之後,自然就可以信手拈來。
一旦我們内心對好的音色産生了追求,就開始靠近學習樂器的本質了。說到底,我們學習樂器是為了追求美的聲音。在課上,我經常用唱的方法模仿學生奏出的不好聽的聲音,和他們一起哈哈大笑,也會和學生一起為找到了好的音色而興奮不已。總之,練琴時花功夫去琢磨和尋找好的音色,無疑是最值得的。
- THE END -
“星标”音樂周報微信公衆号
不錯過每條推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