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歲兒童有睡眠障礙?南方農村報記者 江玲實習生 丘小妹 通訊員 淩偉明,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四五歲兒童有睡眠障礙?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南方農村報記者 江玲
實習生 丘小妹 通訊員 淩偉明
一條不知通向遠方何處的漫漫長路,一個被困在電話亭中的孩子……一幅幅色彩各異的畫作,記錄了一個個光怪陸離的夢境,反映了受發作性睡病困擾的孩童的内心世界。9月21日,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睡眠醫學中心)攜手上海慈善基金會-藍鲸罕見病專項基金,特别策劃了“罕見的夢”主題公益畫展,在病區和門診展出,呼籲大衆關注睡眠健康。
據介紹,發作性睡病是一種由下丘腦産生下丘腦分泌素的神經元缺失引起的罕見病,國人發病率約3.4/萬,高發于8-12歲兒童。臨床主要表現為日間過度睡眠、猝倒發作和夜間睡眠障礙,常有入睡前幻覺、夢魇,嚴重影響學習、生活,需要及時幹預治療。
白天犯困影響學業
15歲男孩小藍(化名)自小學起就經常白天犯困,在課上打瞌睡。盡管老師和家長再三監督,他還是頻頻秒睡。家長觀察到,小藍打瞌睡時頭會垂下來,身體抖一下,以為是癫痫發作,帶着孩子在精神科多次就診,但都沒有明顯改善。
直到今年,家長帶着小藍找到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張斌主任咨詢。經過一系列檢查,小藍被證實患上了發作性睡病,在接受對症治療、調整睡眠後,他的精神狀态明顯有了好轉。
張斌主任介紹,現代生活壓力大,節奏快,很多人面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除了大衆熟知的失眠,嗜睡也應該引起重視。其中有一類中樞性的嗜睡症,即發作性睡病,是因為“睡眠-覺醒”調控中樞(“開關”)失靈,可以在沒有倦意的情況下突然睡着,出現不能自控的“想睡就睡”。
數據顯示,發作性睡病在我國發病率約3.4/萬,屬于罕見病的範疇。通常在10-20歲開始發病,且發病高峰集中在10歲左右。由于對該病認識不足,這類孩子經常被認為是懶、抑郁、癫痫,就醫比較曲折,到最後确診往往經曆了數年的時間。
“這個疾病對青少年的影響可能是一生。”張斌主任指出,吃飯、看書、上課的時候,睡意突然襲來,情緒激烈時突然癱倒,會影響學業、工作晉升、人際關系,還存在着生命安全問題,如開車、遊泳時一下子睡着了,容易發生事故。
夜間惡夢光怪陸離
那麼,想睡就睡、秒睡就是發作性睡病嗎?不一定。張斌主任稱,在對日間思睡人群的調查中,多數還是因為睡眠不足。除此,還要排查由軀體疾病、藥物影響或焦慮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引起的嗜睡。
臨床認為,發作性睡病除了白天嗜睡,還有猝倒發作、夜間睡眠障礙等典型表現。猝倒被認為是最具特征性的臨床表現,發生率約75%。夜間睡眠障礙表現多樣,如睡眠中斷、覺醒次數和時間增多、睡眠癱瘓、入睡前幻覺、異态睡眠等。
其中,頻頻發生的入睡前幻覺、睡眠癱瘓(俗稱“鬼壓床”)是這類患者的另一大困擾。正常的睡眠結構周期分兩個時相——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期(REM),從入睡、淺睡、熟睡、深睡,再到快速眼動期,交替循環,每晚通常有4-5個睡眠周期。而發作性睡病人群可以從覺醒直接跳到做夢期,因而對夢境的印象特别清晰,醒來時感覺仍身在夢裡。
本次畫展正是通過志願者和藝術家的畫筆,将這類群體描述的“真實”的夢境具象化,從而折射他們的内心世界,引起大衆關注。據了解,本次畫展的部分畫作将在該院睡眠醫學中心病區和門診長期展出。
綜合治療改善睡眠
“發作性睡病的治療目标,主要是幫助患者維持日間清醒,改善夜間睡眠,恢複和維持社會功能;控制猝倒,避免意外事故發生。”張斌主任表示,存在白天嗜睡、入睡前幻覺、睡眠癱瘓等困擾的人群,要及早就醫咨詢,可通過睡眠相關量表評估、神經電生理檢查(如夜間多導睡眠監測、日間多次睡眠潛伏期試驗)等輔助診斷。
該病的治療方案有藥物和非藥物兩種。針對三大典型症狀,目前都有可供選擇的對症用藥,生活行為的幹預也不可忽視。對于這類人群,通常建議日間規律小睡,以減少嗜睡發生,也無需特别使用日間促醒藥物,是一個收效快的幹預措施,但這需要學校、單位的理解和支持,為病患創造條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馮媛副主任醫師表示,目前科室接診的發作性睡病患者來自全國各地,每個月有1-2例,總體觀察,多數用藥3、4天改變較明顯,睡眠質量改善,經對症治療絕大多數能夠恢複正常生活、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