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本概念的再定義(36)
四、貨币、資本和利率(15)
除了降低利率外,擴大貨币發行量也是政府提振經濟的配套手段。如果采用寬松的貨币政策,就會造成貨币的交換價值下跌,從而影響了貨币的總需求,這會間接地影響利率的走勢。要想彌補貨币交換價值的下跌,隻有通過投資來獲取更高的收益。也就是說,這一系列政策對生産者和投資者更為有利,對那些不參與投資的個人消費者來說就比較不利,這同樣會擴大投資和消費之間的裂痕,造成貧富分化的後果。降低利率的效用是遞減的,達到一定的限度就不再起作用,反而會出現凱恩斯所說的“流動偏好陷阱”,貨币政策的負面效應卻會越來越大,嚴重損害了個人消費者的利益。因此,零利率或者負利率政策屬于極端的貨币政策,它并不能從本質上改善投資的效率,僅僅人為地擴大了投資的規模,實際上是消費者在給投資者讓利,從而造成社會階層的分化。長期實行這種政策将會帶來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果,沒有其它政策的配合就難免影響社會的穩定。
那麼,對于一個經濟體來說,什麼是适當的貨币供應量?為什麼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現象難以避免?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必須從貨币進化的曆史中去尋找。我們知道,貨币是在私有化出現以後為了解決物物交換的困難而創造出來的。貨币從商品中獨立出來以後就産生了交換價值,這是貨币最基本的價值。當商品和貨币之間的流通越來越多、貨币作為流通手段的地位越來越明确後,多餘的商品經常要轉換為便于保存、可供未來交換之用的貨币,這時貨币的流通價值、貯藏價值就顯現出來。随着商品種類變得越來越豐富,消費所帶來的滿足感越來越大,貨币在消費的過程中就能夠體現出它的消費價值。當一些人手中的剩餘貨币越來越多時,就會考慮用它們來進行投資,以獲取更多的回報。投資的需求就産生了投資價值。我們可以看到,現實的需求産生了使用價值和價值,這些價值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憑空捏造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