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空間項目簡介

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空間項目簡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07:13:10

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空間項目簡介(河源打造互聯網)1

■供銷恒業以“一鍵預約,上門回收”的輕便方式,為城市居民提供了省心又經濟的“變廢為寶”新路徑。

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空間項目簡介(河源打造互聯網)2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回收流程。

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空間項目簡介(河源打造互聯網)3

■隻需手機預約時間,回收員就會準點到家,過稱,給錢,紙箱直接從家裡給拉走。

科技加持

紙箱、塑料、廢舊金屬……整理好,我們上門收!河源供銷恒業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下稱“供銷恒業”),自2021年4月依托互聯網科技推出專業、規範、環保、便民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以“一鍵預約,上門回收”的輕便方式,為城市居民提供最省心、最經濟、最環保的“變廢為寶”新路徑。新快報記者獲知, 該公司目前承接市、縣、鎮、村四級再生資源回收網絡的建設、運營及管理,項目運營以來,“粉絲”逐日暴漲,以綠色科技為支撐的綠色生活,正在成為河源人追捧的新時尚。

二次污染令環境負重

垃圾源頭分類,是減輕末級污染處理負擔的關鍵。但是,一個廢紙箱,一個飲料瓶,一塊舊金屬……這些源源不斷産生于家庭的垃圾,如果遇到并無環保意識的“主人”,極有可能流入填埋場地,成為土壤中的“餘毒”。2020年始,河源供銷恒業巡查市區及部分縣區垃圾廠、回收站點,走訪小區及居民展開調研,結果發現,河源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确有疏漏,回收站運營亦有安全隐患,諸多城市生活垃圾極易造成繼發性污染。

“沒有明确、便利的服務型再生資源回收途徑提供給市民着手再生資源回收的行動,許多廢棄的可回收垃圾未得到利用,隻能運往垃圾廠焚燒或填埋,給環境帶來負擔。”供銷恒業負責人溫俊輝告訴新快報記者,人與環境相依共生,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是河源人能夠感受到的切膚之痛,随着生态保衛戰的打響,越來越多的家庭具有環保意識,但如何踐行,卻缺少路徑。

“他們不知道如何去做,分類垃圾桶随處可見,但并非每一處都能發揮該有的作用。”溫俊輝說,不少垃圾中轉站在接收垃圾後,沒有進行任何分揀便進行壓縮,随後被牽引車拉往垃圾填埋場。對于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一般隻是簡單地将垃圾中的木塊、玻璃瓶和衣服等分揀出來,其它的無論是幹垃圾、濕垃圾,都是統一壓縮、填埋,嚴格意義的“分類”,流于表面。

但是,他也從調研數據中看到欣慰的數據,“大家都有共識,垃圾分類會讓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

疏通障礙,補齊短闆,勢在必行。2021年4月,利用互聯網科技,溫俊輝帶領團隊推出“市民→回收員→回收站→分揀打包中心→二次加工廠”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同步建成回收站點及分揀打包中心,開發“互聯網 ”再生資源回收平台——供銷恒業。該軟件分為市民端、回收員端、回收站端以及後台管理,隻要有需求,居民都可通過微信小程序一鍵預約回收員進行上門回收服務,從源頭對生活垃圾源頭做到垃圾分類,為市民明确回收途徑,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

源頭治理“一鍵回收”

“可方便了,手機預約時間,回收員就會準點到家,過稱,給錢,紙箱直接從家裡給拉走。”王伯在河源市某大型社區住了七八年,以前都是“稀裡糊塗”把所有垃圾扔到大垃圾桶。去年4月,他發現電梯裡有一張宣傳單張,“真有人上門回收紙箱塑料等廢品?”王伯半信半疑,按照宣傳單張的指引,在手機裡安裝了一個軟件。通過幾次實際操作,他不由對供銷恒業豎起大拇指,“特别方便!不用自己搬下去,動動手指頭,回收員就來家裡收,市場價!”

以前将紙箱、塑料丢入垃圾桶的王伯,如今深谙如何将垃圾“變現”。久而久之,他自覺自願成為小區内的環保宣傳員,“我跟周邊鄰居和相識的老朋友們推薦供銷恒業的軟件,大家都覺得簡捷又方便。”

樓宇間梭巡着的“黃馬甲”也在同步推進綠色軟件。“我們現場教授下載和使用軟件的方法,居民都很感興趣。”身着印有“我參與,我環保”馬甲的回收員,在居民小區成為被追捧的“明星”,“真的是被叔叔阿姨們圍着請教,有時候還要手把手教他們下載和操作。”

“正常是每天上午9點到11點,下午3點到5點,隻要預約,我們都有人上門收取。”溫俊輝說,供銷恒業按照“七統一,一規範”的标準,通過自建和加盟的方式建設供銷恒業回收站,做到回收站的再生資源常态化定時定點日清,與大衆慣常思維裡的“垃圾站”迥然不同,“沒有髒亂差現象,回收站和分揀打包站都是标準化管理了,非常清潔。”

果然如此。走進供銷恒業在源城區建成的紙類分揀打包中心,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地方,無一處髒亂差細節,依照“市民→回收員→回收站→分揀打包中心→二次加工廠”的回收鍊條,這裡每天都能井然有序地處理至少40噸再生資源。

随時“打補丁”

優化服務

從最初的軟件操作一鍵預約,到如今一個電話就可為自家可回收物資約定售賣時間,供銷恒業實事求是解決痛點,為不同人群量身定做多種回收方案。

“我們是邊做邊完善,盡全力讓社區更多居民參與其中。”溫俊輝說,項目啟動後,調研人員發現很多家庭“主管”垃圾運送的多是老年人,“有些老人沒有智能手機,那麼用軟件帶動他們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目标,就很難達成。”

項目組經過調研,決定開通看似“老土”的電話預約,“我們要将這條熱線接入回收體系,并配備專人管理。但事實證明,這些做法是正确的,通過電話預約回收廢品的老人,遠比我們想象的多。”溫俊輝說,新科技、新事物,需要有更多人體驗并給出優化建議,“電話預約方式是一個有效補充,我們會在推進‘一鍵回收’基礎上,更人性化地提供服務。”

發端與終端的順暢運行,将看似“微小”的一個紙箱,一隻塑料瓶彙聚成巨量可再生利用的物資,循環使用。“流程已經走通,閉環處理得以實現。這些生活垃圾中兩成是塑料制品,打通源頭收集這一關很關鍵,家庭做好垃圾分類,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為減碳作貢獻。”溫俊輝對供銷恒業的前景信心滿滿。

成效可見,未來可期。溫俊輝希望能與河源各大再生資源回收站點合作加盟,為各大再生資源回收站點提供規範化标準建設改造,利用互聯網優勢擴大業務渠道,進一步增加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覆蓋面積,共同建設屬于河源市民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真正實現再生資源産業綠色化、循環化、專業化。

■采寫: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 ■圖片:受訪者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