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9 07:12:58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1

△ 知青在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合影

撰文 | 蒙海 王霞

4月24日,帶着50年的牽挂,上海知青沈守華一行4人帶着他們的家人共9人回到他們曾經生産、生活和勞動過的地方: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

站在他們曾經住過的地方,走在他們曾經走過的鄉間小路,看着他們曾經耕種過的土地,望着他們曾經攜手共同勞動的鄉親們,雖是蹉跎歲月,面貌卻是今非昔比。

寨子周邊如雨後春筍似的冒出許多許多的“小别墅”,他們甚至不相信每幢别墅隻是一戶鄉親們的所有,坡上坡下土地流轉建立了藍莓種植基地,寨子上有了自己的養雞場合作社,去年赢利并分了紅。

他們感歎着城鄉變化之大,城鄉差距縮小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質量提升了。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2

△ 知青在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合影

知道昔日的朋友要來,鐵托寨的鄉親父老列隊在寨口歡迎,當看到彼此的那一刻,他們相擁相抱,老淚縱橫,雙眼被熱淚打濕。

他們雖已經是白發鬃鬃,都是直呼小名:小來、小陳、小沈、小鮑、榮輝、榮亮、媽露、媽耶。觸景生情,他們又似曾回到了當年在鐵托寨生活、生産、勞動的情景!在5、6年的農村生活中,整個寨子的村民都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有的把他們認作舅爺、有的把他們認作姑媽。

彈指間50多年已經過去,鄉音變粗了,容貌變老了、生活水平變好了、村莊變美麗了、相識的人變少了,唯一不變的是鄉親和知青們的感情、思念和牽挂。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3

△ 知青與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村民合影

最愛闆腰的小葛不來啊!5個知青中少了葛勝林,鄉親們提出了疑惑?當時活潑、開朗、調皮,又最愛找鄉們闆腰的小葛,在鄉親們的記憶中最深刻,老的、小的、男的、女的都記着他的小名。

知青們告訴鄉親,葛勝林已經于2009年2月去逝。他是5個知青中最後一個回去上海的。老天啊,你是不是已經作好安排,知道他等不到50年的故地輪回,特意讓他在鐵托寨多呆上半年呀。葛叔叔,你雖然不能親臨你的第二故鄉,相信在另一個世界的那邊你也會默默的注視着鄉親們的團聚吧,希望你永遠祝福他們!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4

△ 知青在為已逝世的“媽媽”王治蘭掃墓

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們總是忘不了他們的“媽媽”,一個又樸實又善良又慈祥又有愛心的農村婦女:王治蘭。

知青們的第一站首先是到“媽媽”的墓地看望她,50多年前與“媽媽”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畫面又浮現在眼前。

王治蘭家居住在鐵托寨的半山腰,家裡有三男一女,其中兩個兒子都已經結婚生子,一家共9人居住在一個凹型的院子裡,因房屋寬敞,大隊就把知青安排在王治蘭家居住。

大隊集體接待知青晚餐後的當晚,他們就背起行囊入住了王治蘭家,第二天就與鐵托寨的寨民一起,當起了實實在在的農民。

當時知青最大的葛勝林18歲,沈守華17歲,最小的鮑愛英、來仲安、陳宏堯等三個才16歲,還帶着城市氣息的學生就這樣入鄉随俗幹起了農活,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與鄉親們春天下田播種又插秧;夏天下地種紅苕擡包谷;秋天揮臂卷起袖子收谷子;冬天上山砍柴燒碳備溫暖。

住在王治蘭家的6年多時間裡,他們學會了擡水、煮飯,學會了為人、處事,學會了苗語、方言;那個時代糧食緊缺,物質匮乏,他們自己拾柴挑水做飯,生活自理,由于沒有農村生活經驗,一餐飯下來滿頭大汗,來不及沖洗又急忙吃飯下地幹活;有時為了争工分,沒時間做飯,幹農活累了,沒精力煮飯,幾個年青小夥甯願不煮不吃挨餓着,聽着房屋那邊不有動靜,王治蘭去看望,才知道他們的情況,城市裡16、17歲的孩子,本應該還在學校裡接受教育的學生,哪裡受得了這個苦啊。于是王志蘭叫他們到家裡來吃飯,并叮囑他們以後忙了或累了就到這邊吃飯,不要把自己的身體搞跨了,有我孩子吃的就有你們吃的。

從那時起,他們就經常到王志蘭家“混”飯吃,幫忙洗菜洗碗帶孩子,生活雖然清貧,卻充滿嘻戲與歡聲笑語。

“走啦走啦,後面的行程還多着呢”,親人叫他們走了,他們才從記憶裡回到現實,父愛光榮,母愛偉大,他們一步一回頭,眼睛又潮濕起來。沈守華不由自主的再次走向墓碑,鞠躬自言自語的說到:親愛的媽媽,這次回去,不知道何時才能回來看望你呀,希望你在天之靈祝福我們以及你的家人永遠建康、幸福、快樂吧!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5

△ 知青在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院壩座談

在曾經的院壩圍座起來,鄉親們陸陸續續的來了,來一個,少不了問候一遍,來兩個,又少不了再問候一遍:舅爺、姑媽、小陳、小來、小鮑、小沈。“哈哈,我們不是小字輩了,現變成老字輩了,我以前是最小的,現在我最高最大呢”,陳宏堯笑起來說到。他們與鄉親們談得好歡啊,因病不能來座談的,他們又組織到家進行了看望,給他們鼓勵,讓病重的鄉親們有堅強活下去的信心,5、6年的下鄉感情,雖經曆了50多年的磨練,沒有減少,隻有更深。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6

△ 知青看望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村民

看到在廚房裡忙忙碌碌的王治蘭的兒孫們,鮑愛英走到他們中間問道:“你們哪個叫阿少、哪個叫阿凹啊?我這裡有他們幼兒時的相片呢”。王治蘭的幾個孫孫急忙停下手中的活,激動的問道相片在什麼地方啊,拿我們看一下呀!最為激動的是阿少,在那個70年代初的他,哪曾想到還會有一張自己幼兒的相片呀,從懂事至今怎麼自己從來不聽奶奶、父母、叔叔、叔媽說過,也從不看到過相片呀!

從鮑愛英姑媽手中接到相片,孫孫們圍作一團,“我是這個,你是這個,姐姐是這個,這是伯媽,這是我媽,還有一個應該是?”孫孫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看着8厘米左右長的正方形黑白相片裡的3個大人、3個幼兒,孫孫們從母親的輪廓裡隻是猜出個大概,怎麼也猜不出其中的1個大人和幼兒,“我仔細看下,我再看一下”,孫孫們你來我往的搶着看,試着猜。“不要搶不要搶啊,一下弄壞去啊,猜不到時請看看相片的後面,我都用鋼筆按照位置記着他們的名字呢”,鮑愛英姑媽緊跟着他們不時的提醒,時刻的注意着相片的安全。

阿少激動的流出了眼淚,拿着相片奔向正在座談的叔叔、叔媽以及自己的愛人、弟媳等,指着相片也讓他們猜一猜,他們哪裡會猜着呀。什麼是無價之寶,對相片裡的6個人來說,這張相片就是無價之寶啊。

原來知青們接到通知準備返回上海時,為了永遠的記着王治蘭家的恩情,他們希望她家一定要留張相片留念,于是王治蘭家兒媳們背着孩子徒步4公裡左右去縣城,照了才送給鮑愛英的,由于時間久遠,在記憶裡已經不知道這張相片的存在了,可是上海知青卻将它毫發無損的保存下來,小小的一張相片,讓他們與這家人恩情永存!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7

△ 王治蘭一家合影老照片

以前沒有相機,但那時他們與鄉親們的言行舉止已經永久的留在各自的心中,現在先進了,人人都有手機,他們要抓住此次行程多和鄉親們合影留念,“多照一張、多照一個,反正不要膠卷,我們要放在微信裡,哪時想看哪時看,随時随地都可以看”,鮑愛英說。

聽說晚上還要舉行篝火晚會,他們非常的激動,要穿着我們的民族服裝,拿着蘆笙與鄉親彩排,為了篝火晚會的成功,鄉親們與他們一道擺着各式各樣的姿勢,他們仿佛又回到知青時期的青春少女、靓哥帥男,都希望把自己最美好的影象留下來,什麼地方有紀念意義就照,哪個地方有深刻回憶就拍,誰的動作最優美就錄!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8

△ 知青與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村民合影

沒有高檔的燈光、沒有擴音的話筒、沒有一流的設備,有的隻是寨子鄉親們純樸的笑容、有的隻是雄厚整齊的蘆笙歌曲、有的隻是群衆們自娛自樂的翩翩舞步。

随着柴火的點燃,寨子蘆笙笀筒響了起來,全體寨民和他們跳起了蘆笙笀筒舞,鐵托寨的篝火晚會開始了。晚會由村黨支部書記緻歡迎詞,知青代表沈守華作感恩答謝,群衆代表莫安策彙報了家鄉的巨大變化與取得的成就,世界杯護旗手莫秋的父親莫太和作了希望發言,知青以及家屬集體演唱歌曲、跳起了舞蹈表達對鐵托寨鄉親父老的感恩之情,最後全體人員再次跳起了蘆笙笀筒舞,歡慶上海知青返鄉順利圓滿結束。

上海10萬知青名錄牆(上海知青50年返回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有感)9

△ 知青在龍泉鎮新塘村鐵托寨參加篝火晚會

知青叔叔、阿姨們,50年前我們相識相知相見恨晚,50年後我們重逢重遇重溫叙舊,你們即将踏上回家的征程,但我們相信,你們此次返鄉的行程不是最終的旅途,明年、後年……鐵托寨會以更好的村容村貌、更好的禮遇迎接你們的到來!

言語解釋:

1.媽露(伯媽的意思),媽耶(叔媽的意思)。

2.通莊(在劃拳時,一個人與全桌的每人劃一次拳)

3.馬老殼(在劃拳時,規定劃三拳或六拳,最後一拳劃拳輸的就與另外一個人劃,一直劃下去,直到劃赢為此)

4.闆腰(摔跤)

• 丹寨縣融媒體中心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