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全球都在關注和抵抗武漢冠狀病毒,而蝙蝠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這種生物以往出現在人們眼中是這種形象。
蝙蝠俠
而現實中卻是這個樣子,談不上可愛,甚至還有點小恐怖,接下來我們深入了解下這個平日裡躲在陰暗裡的物種,先解決幾個網友們最關心的疑問。
蝙蝠
1:蝙蝠是鳥嗎?就像有翅膀的一定是鳥嗎,會遊泳的一定是魚嗎(鲸魚)
蝙蝠類是真正能夠飛翔的獸類,它們雖然沒有鳥類那樣的羽毛和翅膀,飛行本領也比鳥類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發達,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長,并由它一層薄而多毛的,從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巴之間的柔軟而堅韌的皮膜,形成蝙蝠獨特的飛行器官——翼手。蝙蝠是用波來判斷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用此來改變飛行道路。從前很多人說蝙蝠視力差,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區。已經有不少科學家指出,蝙蝠視力不差,不同種類的蝙蝠視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聲波,與它們的視力沒有必然聯系。
2:蝙蝠的天敵是那種生物?
穴居蝙蝠的主要天敵主要有蛇類、蜥蜴等;樹栖型(一些果蝠)的天敵還有一些猛禽和貓科動物。蝙蝠還有的天敵就是人類,如關島大蝙蝠就是因為當地人的捕食而滅絕的。如果人類不愛護環境,人類才是蝙蝠最大的敵人
3:蝙蝠都吃什麼?
蝙蝠類動物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
吃什麼的蝙蝠種類都有:包括果實、魚類、花粉、甚至血。大部分蝙蝠在夜間飛行時捕食昆蟲,每隻蝙蝠都能辨别出自己發出的聲波,這說明即使與其他蝙蝠一起捕食,它也不會被别的聲波所幹擾。
4:為什麼蝙蝠不喜歡陽光而喜歡黑暗潮濕的的環境?
蝙蝠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闆、隔牆以及樹洞、山上岩石縫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隐藏在棕榈、芭蕉樹的樹葉後面。有些蝙蝠種群上千隻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則是雌雄分開栖息。許多栖息在樹林中的蝙蝠冬季時遷徙到溫暖地區,有時要飛過數千裡路。溫帶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隻繁殖一次,在較早的溫暖季節,蝙蝠生産幼仔。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的大山裡隐匿着一個神秘的崖壁,聚集着成千上萬隻蝙蝠,因此當地人稱它為飛鼠岩,據說那裡蝙蝠的數量多達一千多萬隻。中國科學院動物學博士張禮标帶隊來到飛鼠岩實地科考,希望通過對當地蝙蝠的研究,揭開蝙蝠适應環境的秘密。飛鼠岩的蝙蝠可以井然有序的大規模行動,而飛鼠岩優越的地勢形成了蝙蝠躲避猛禽天敵的天然屏障。每年九月,飛鼠岩的蝙蝠會全部消失,張禮标認為這是由于飛鼠岩洞口大,冬季氣溫不穩定,蝙蝠們必須遷往溫暖的地方冬眠越冬生理形态。
5:蝙蝠為什麼可以攜帶那麼多種病毒卻自己安然無恙?
中外科學家完成的蝙蝠基因組學研究在《科學》上在線發表。科學家對兩種不同類群的蝙蝠基因組比較分析,揭示了蝙蝠飛行及免疫系統的适應性相關機制,闡明不同蝙蝠類群的分子多樣性機制,為蝙蝠及其它哺乳動物在生物學及進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同時也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還是唯一演化出具有真正飛行能力的哺乳動物,其飛行能力的進化與一系列複雜的形态和生理變化息息相關蝙蝠。通過深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一系列與DNA損傷檢驗點或DNA修複通路相關的基因在蝙蝠中受到了很強的正選擇作用。他們還發現與皮膚彈性相關的基因和參與肌肉收縮的基因在蝙蝠中發生了快速進化,可能也有助于飛行。 蝙蝠可攜帶多種人畜共患病毒,自身幾乎不受感染。通過對相關基因的研究,科學家發現蝙蝠中NF-κB家族轉錄因子c-REL受到正選擇。該基因不僅在固有免疫中發揮功能,還與DNA損傷反應具有一定關系。自然殺傷性(NK)細胞是抵抗外界病原微生物和腫瘤的第一道防線。
研究人員表示,基因組學的發展為人類了解物種起源、分化、多樣性的遺傳基礎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蝙蝠在進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非常有趣的生物學現象,比如飛行、回聲定位、冬眠等。基因組學隻是開展這些研究的入口之一,研究的數據和結果對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蝙蝠是對人類具有極大危害的病毒載體,基因組學層面的比較分析,也将為了解蝙蝠自身的免疫系統和病毒防衛機制提供重要的工具。
伴随疫情持續蔓延,一線工作者們正在争分奪秒控制傳染源,禁絕“罪魁禍首”的野味市場,成為了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近日,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環球時報等多家權威媒體共同發聲,倡議全社會禁絕野味市場,保護野生動物,“拒絕野味,從我做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