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15】
光明日報記者郭超
“誰又端坐鏡前,誰又黛眉輕點。花伴月,月伴影,幾世纏綿。”粵語戲歌《此生最愛是梨園》歌詞從戲曲演員登台前化裝的情景寫起,即使是不熟悉戲曲的人,也會感覺親切、真實。前兩句運用排比手法導入,繼而轉入花、月、影的意象,進入戲曲人生。以“誰又”開頭,循環往複、意味悠長,體現了粵劇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追求。
近日,《此生最愛是梨園》詞作者蘇虎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用最傳統的粵曲小調,結合時代内容,表達粵劇人對傳統戲曲的堅守和對美好生活的歌頌。”蘇虎說,“此生最愛是梨園”,說出了廣大優秀戲曲人的心聲。由此推及各行各業,每個人都堅守自己的崗位,熱愛自己的工作,體現了“幹一行愛一行”的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
用一首歌、百來字的篇幅展現有數百年曆史的世界級非遺粵劇的風采神韻,難度很大。但蘇虎依然舉重若輕,把三個維度的對照融入一首小調之中:将粵劇的幾百年曆史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發展相互映照——“繞梁袅袅千年”“南國紅豆新枝繁榮豔”;将粵劇人個人的追求融入國家的發展之中——“一展百年芳華,共創美好新天”;将粵劇人的基層采風慰問演出與時代發展主題融為一體——“上舞台下田園,樂此不疲”“新的時代新征程,傳承粵韻譜新篇”。
歌曲緊扣主題——此生最愛是梨園,生動刻畫出一個為粵劇癡情、堅守、奮進的人物形象——“花伴月,月伴影,幾世纏綿。人間真與善,戲裡苦與甜,化作絲絲音韻,扣人心弦。”
按戲曲的傳統創作方式,都是先有曲調後填詞,但寫這首戲歌時,蘇虎為了精準表達主題,先抛開曲調的束縛,放手寫詞。然後再根據粵語的九聲六調、粵劇唱腔等,與粵劇表演藝術家曾小敏和作曲家陳揮之反複推敲,結合旋律再對歌詞進行微調、打磨,終于創作出一首精品。
蘇虎喜歡創新,敢于嘗試,他在廣州設立了一個全新的創作空間——蘇虎歌詞實驗室。将粵語、粵劇與時代元素相融合,創作新時代的新粵歌,正是他所進行的一個實驗,他要反複考察粵語和粵劇的包容性、延展性與時代性。蘇虎認為,這也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蘇虎也是一位軍旅詞作家。他說,軍旅歌曲也應與時俱進,創作具有時代特色和軍人本色的歌曲,這也是他所進行的另一個領域的探索和實驗。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6日0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