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特殊的清明節,你我見字如面
又是一年清明至,當傳統的掃墓習俗撞上新冠肺炎疫情,網絡雲祭祀、代祭掃等成為多數人寄托哀思的新方式。在這個别樣的清明節,就讓這一封封書信插上翅膀,向遠方的親人說一聲:您好嗎?我想您……
遙憶相思寄紙鸢
◎語末
奶奶:
清明又至,思念又起。
不知是不是為了提醒我,早在半個月前您就來到了我的夢中,說給我送好東西,隻給我,不給别人。當時的我,内心滿滿的都是您對我的疼愛。我立刻就奔向了您,但是,我沒有抓住您,抓住的隻是空握的拳頭,然後……淚濕沾巾。
奶奶,這些天爸爸一直在念叨着今年清明怎麼過,因為疫情,老家早早地就傳過消息來,不能再實地祭奠。爸爸心裡不舒服,因為每年的清明節都是一家人最全的時候,大家聚到家祖墓前,念誦哀思,拔枯草,填新土。而今年的改變,思念之上又添了愁緒。
之前的清明,祭奠完回到老家大院叙舊,已經成為咱們家的定制事項。偌大的老院子,香椿新芽正鮮,老椿樹新綠正嫩,多年前的喜鵲窩依然堅固。這是第幾代呢?是不是也像我們家一樣,此處已成了老家。
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您還在世時的清明節。您的手很巧,所有的紙花和元寶都是親自折。對于這個,我印象最深,因為小時候每年學校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您都讓我帶着同學去家裡跟您學做紙花:蠟紙千層花、皺紋紙卷花、絲紙菊花……那時的我很驕傲,因為隻有我的奶奶手那麼巧,可以帶着同學們一起折。您一個個指導,然後又用玉米稭釘成一個小方框,把折好的紙花一朵朵紮上去,做成小花圈。也因此,每年掃墓,我們都能受到學校的表揚,而這,都是因為奶奶的幫助啊。
清明節在我們老家是一個大的節日,那一天所有的孩子都會回去給家祖上墳掃墓,然後一家團聚。看着我們都回去,您說心裡高興,說此時春和景明,萬物勃勃又生機,野菜、香椿、榆錢、艾草……最鮮嫩也最有營養。所以,每次祭祖完成後,您就會帶着我們去田裡采野菜,教我們分辨各種野菜的形狀特點,并告訴我們如何制作才好吃。但是,我似乎對您的講解并不多專注,我專注的是此時的春景:花兒鮮豔明亮,蜜蜂忙碌;草兒嫩嫩綠綠,頂着露珠閃着光;柳就更不必說了,垂落下來,随風飄搖,如詩如畫……那時您就說我,不愛美食愛美景。是的,奶奶看我最透,現在的我依然是沉醉清明美景,花紅柳綠,蝴蝶飛舞。
清明這一天,您一般會在下午帶我們去放風筝。記着最早的風筝是您用報紙疊的蝌蚪,拖着長長的尾巴。青青麥田裡,您讓我們迎風奔跑,放線,一拉一松,然後就把風筝送上了天。接着,我們把線滾子插到土裡,一起坐到田壟上。看着高高飛翔的風筝,您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隻風筝,不管将來飛得多高多遠,都有一根線牽在您的手裡,那是家。那時的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但現在懂了。
爺爺是臘月去世的,第二年清明節時,您沒有再做蝌蚪風筝,而是用竹篾彎了造型,用窗戶紙糊上去,做成了一張臉譜,您說爺爺愛看戲。從這個鄭重的儀式上,我讀出了您對爺爺的思念,沉甸甸的。我記得這隻風筝飛到天上的時候,您說爺爺一定會看到。然後,在風筝飛得很高的時候,您剪斷了線。我詫異,您說,它幫着您去給爺爺傳話了。
後來,您也離開了我們,也再沒有人在清明時帶我們拔野菜、賞春景、放風筝了。我們隻是會在清明這一天集體回到老家,給您和其他逝去的親人送去問候。而對于今年祭奠形式的改變,我和爸爸商量要換種方式。我提議用風筝來寄托哀思,因為自從奶奶您去世後,這幾年就沒有人在清明再帶我們放過風筝。爸爸也同意,然後就開始準備材料糊風筝。我們自然是沒有您的手藝,擔心飛不起來,便在最後又折了幾隻您教給我的“蝌蚪”,把對家祖們的思念寫了上去。
奶奶,風筝已經試飛過了,很成功,一下子就把我帶回了過去,回到了您帶我們清明放風筝的美好記憶裡。我有些激動,沒想到今年這樣的祭奠方式卻讓我感受到了多年沒有感受過的溫暖。奶奶,我也會在風筝飛高的那一刻學着您的樣子把線剪斷,讓它帶着我們的思念飛到您的身邊。遙憶相思寄紙鸢,相信您一定會收到我們深深的思念。
您的孫女
2020年4月3日
春花生處有人聲 獨不見,看花人
◎藍色季風
爸爸:
一月前,推您散步;一月後,空留花樹。那日春早,園子裡清冷蕭瑟,您突地歡喜起來:“玉蘭冒出花骨朵兒了!”蹒跚着擺脫輪椅,喜滋滋踮着腳站一旁指指點點,偏說這株會早放,那株會晚開,手舞足蹈像個才在學步即來踏春的娃娃。轉回身坐在枯枝邊上,笑着對荒寂的園子絮絮而語:“嘿嘿,看來我能熬到開花的時候。”
我倉皇:“一定啦!您看,四次病危都闖過來了,說明人家還不收呢!盡量多吃補充營養,适當活動鍛煉身體,這樣才能快快恢複,到時候咱天天來看花。”可知的,是附和他,哄他開心。隐在深處的,是無盡的惶恐,是恐怕他等不到花綻時節。
也就是那天起,您的胃口好得沒話說,風起雪落也擋不住出去活動身子骨兒,倔老頭兒忽地聽話起來,乖得讓人訝異,又莫名的酸楚。我知道,我是想躲開那些不好的,不吉利的。我更深刻地知道,終有一日,躲不掉,逃不開。我隻好,虛妄地掙紮,在沉默中對您,更是對自己,呼号:至少等到花開。
花如期,人失約。怎地就這樣張惶呢?我是想不通的,一時間總是露出幾分恍惚,執拗地思忖:這花開,怎麼就沒趕上呢?
嫂子來電話,說今年清明要預約祭掃,咱家老人歲數都太大了,就别讓他們去了,咱們代了吧!嗯,太大了,能保護周全盡量别折騰他們。
轉瞬之間,孩子的信息閃爍:媽,歲數大了,别難為自己,不用特意做什麼,他們在時你對他們那麼好,這就足夠了,其他的都是形式。
歲數這東西,沒聽見聲兒,沒摸着影兒,呼啦一下跑得所剩無幾。仿佛,剛還捧着她,抱着她,她就已然奔跑在自己的事業之路上。仿佛,剛還刻苦學習,努力奮鬥,我就已然退居二線發揮餘熱。再想想,身邊的人毫無察覺地做開了減法,這難道不正常嗎?
再正常不過了,生老病死日常裡漸天兒發生着。您走的那天,早春的風冰涼,雨徹骨,我對老弟說:“你看,這急救中心每天得走多少人。”老弟長出一口氣:“那你應該去婦産醫院看看,每天來多少人。”那瞬,我不願意懂,此時有點懂,生命來去是最平常不過的事,自己眼中的無常,恰是生命的常态。
誰的生命會長青不衰?這一程過罷,要去下一程的,彼此之間的相聚、分離、再相聚才是生命綿延的意義所在。今年,又多了一個墳冢要祭掃,我應該做的,不是失了魂,丢了魄,而是與他們好好說說,這春的玉蘭正放,花很美,這株果然早于那株綻放。
而我更要曉得,生命推進的過程,恰是在加入、迎接,和分别中循環往複。爸,您失約了,但您從未食言。那天去看,您所在的地方花團錦簇,近旁有松,身側有柏,進門處最嬌豔的是玉蘭。而我呢,抛下張惶與刻意,面對自我的生命過程更加珍視,每到花開的時節,也便會多了喜悅,因有您在那一隅,靜候分享。
漫步這個爛漫的時節,春花生處有人聲,獨不見,看花人。看不到,心未到,心到處,您在叢中向我微笑。自此後,我更加的不是一個人,除去環繞身邊的人們,我還能與您,與外婆,與三叔,與所有愛我,我愛的人們,并肩同行!
您的女兒
2020年4月1日
這世間本無思念,隻因生了離别
◎嚴虹
姑媽:
2020年1月5日,得知您突然離去的消息,措手不及,不敢相信這個噩耗。您是在武漢醫院正午時分病逝,那時的武漢,正值疫情初期,病毒還沒有引起市民足夠的重視。武漢三鎮,乍看上去,一切井然有序。當時,我身在北京,未能即時趕回武漢參加您的葬禮。您是有信仰的人,我在心裡為您禱告:天堂沒有疾病,您一路走好!
記憶裡與您的最後一面是去年十一假期,我回武漢休假,匆匆與您見了一面。你生性樂觀開朗,平日裡愛說愛笑,且聲音洪亮,精氣神十足。但是那次見面,您的聲音突然變得緩慢低沉,明顯地感覺到您說話很吃力。您坐在客廳,與全家人聊天,您說最近身體不适,不能進食,去醫院治療,大家都對您隐瞞病情。您充滿質疑地把我拉到房間,很敏感地問:不知是不是得了癌症?
我不知道這是我與您的最後一面。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遺憾,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不懂得與愛的人告别。記得那天,我送您回去的路上,您像早已預知生命的結局,滿是關愛地囑咐說:我一直不放心你,一直希望你能結婚,一直想參加你的婚禮,不知能否如願?
姑媽,得知您含淚離開人世,我悲恸萬分,哭腫了眼睛。在這個世界上,我隻有您一個姑媽,從小與您感情甚好。您早年學醫,讀衛校,本來您會是一名宅心仁厚的醫護人員。然而命運造化弄人,您被下放到農村,自強不息,學縫紉,做衣服,靠出賣手藝養家糊口。您心靈手巧,會做各種各樣漂亮的衣服。小時候,每逢寒暑假,我最愛去您家玩兒,因為每次您都會為我量身定制一身漂亮的衣服。後來,當我長大了,進入了時尚圈,成為了一本時裝雜志的編輯,我才深深地懂得了您的不幸,您生錯了時代,如果生在當下,您會是一名出色的時裝設計師。
姑媽,在您生病住院期間,已經不能正常進食,我從北京給您郵寄了燕窩,心想等春節假期回到武漢,再去看望您。萬萬沒有想到,您的突然離去,成為我心裡永遠的遺憾。
2020年1月20日,我放棄了一個異國藝術之旅,回到武漢過春節,因為是您離去後的第一個“新年”,按照湖北的風俗,所有親朋好友要在大年初一為您舉辦一次團聚紀念活動。您離開之後,武漢暴發了新冠肺炎,23日武漢實施交通管制,因此,您的“新年”紀念活動被迫取消。
這個世間本無思念,隻因生了離别。生命,向死而生,最終,殊途同歸。世界上最疼愛我的姑媽,走了。從此,每年的清明節,我要為姑媽禱告:希望您在天堂安好!
您的侄女嚴虹
2020年4月3日于武漢
媽媽,今夜希望您來 我的夢裡
◎冷香清露
媽媽:
又一年了,您在那個世界還好嗎?
前幾天,我為您買了束鮮花,因為疫情的關系,除了去年剛去世的人家可以上山,像我們這樣的人家隻能雲上祭拜了。一直覺得您才離開沒幾年,仔細一算,原來十年了,您離開我們整整十年了。
不能上山,不能把那束黃燦燦的菊花放在您的墓前,有點遺憾,雖然每一年您的生日,我都會在家裡紀念,但清明節,無法上山在墓前看您一會兒,想您一會兒,總是有種遺憾。我想了想,把菊花用一個透明的玻璃花瓶裝着,放在家裡,以此紀念您。
我已經很久沒有夢見您了,從您離開後,隻在第一年,您來過我的夢裡,後來,再也不曾在夢裡與您相見。但奇怪的是,前幾天,您的外孫女我的女兒居然夢到了您。
那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她非常興奮地告訴我,昨晚她做了一個夢。她說,她夢見了外婆。我很吃驚。她可能怕我沒明白,非常認真地向我解釋了一下,是那個外婆,是生你的媽媽啦。我一愣,問她,你看清她的臉龐了嗎?我的懷疑是那樣明确,她從來就沒有見過您。我懷孕五個月的時候,您就離開了。所以,送您上山的那一天,我擔心着自己走不動,也怕自己會太傷心對肚子裡的孩子不好,我把您的遺像交給小妹,我對小妹說,我不上去了。好多親戚和朋友看着我體諒地說,你懷着身子,就别上山了。我在心裡想着,自己是那樣自私,就那樣安心地待在山下,沒有送您最後一程。
第二年清明節的時候,天很黑,我和父親、小妹就早早地上山了,當地人都說,越早到山上,或許就能夠見到離開的親人們。當然,我們沒有見到您,此後在夢裡也沒有見到您。隻是那一天,我哭得很傷心,從天黑哭到了天亮,或許把前一年沒有哭的淚水積累到了這一年。
我的孩子從來沒有見過您,但是那天,她非常仔細地告訴我,夢裡的場景。“我與外婆一起玩,我和外婆都戴着黑色的口罩”,可能,因為疫情的原因,這些天,出門的時候,她總是像大人一樣戴着口罩,所以連夢裡的您和她都戴着口罩。我感到非常奇怪,我問她:既然戴着口罩,那你又沒法看清外婆的臉,怎麼确認她就是外婆呢?她睜大了眼睛反駁我:怎麼會不知道,她告訴我,她是外婆啦。我知道她就是外婆,她身上有外婆的味道。我在心裡分析着,或許是因為清明節臨近了,我經常念叨着,所以影響了她,讓她在夜裡夢見了您。隻是,為什麼,您去了她的夢裡,而沒有來我的夢裡呢,從您離開的那天到現在,您來我的夢中真的屈指可數,隻有三次,是因為那一天,我沒能親自送您離開,您生我的氣了嗎?她又說了夢裡與您做的事情,你們一起玩。她說,夢裡的外婆一直在笑,一直在陪她玩。我忽然有點羨慕她。
您離開的十年,我的思念是斷斷續續的。除了您的生日、忌日、清明節的時候,其實,在尋常的日子裡,我也會想起您。
您在的時候,在山上種下了楊梅,每當楊梅滿山紅的季節,看着滿街的楊梅,我會想起您;超市裡,看到有一對母女推着車在水果攤前挑挑揀揀,我會想起您;乘坐公交車的時候,看到一位長得像您的老人,我會想起您;電視裡有人說着“媽媽的味道”時,我會想起您;抱着女兒,唱着熟悉的兒歌,我會想起您。想起您的時候,我就會流淚,就會難過。
前些天,看了一個視頻,一個女孩對着遠去的靈車哭得稀裡嘩啦的,雖然隻有那個女孩的聲音,不知道那個女孩到底幾歲,也不知她結婚與否,是否有孩子,那靈車裡是她的母親,那哭泣的聲音是那樣的悲痛。我的淚刹那間就流了下來,不知是為那個女孩還是為自己。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母親還在,自己哪怕60歲了,依然會像個孩子。母親不在了,哪怕才30歲,一顆心瞬間就滄桑了。
媽,我想您了,今夜希望您來我的夢裡。
永遠想您的女兒
2020年4月3日
雖遠,您佳不?
◎塵煙風起
親愛的媽媽:
昨天早晨,您孫子給我發“小姑,我昨晚夢見奶奶依然健在,她在客廳裡和爸媽聊天。聽到她說話聲,我趕緊飛奔出去,她卻不在。我傷心地大哭,就哭醒了……”說完,他發了一個大哭的表情,我趕緊隔空給了他幾個擁抱。
雖然隔屏,但我仿佛看到了侄子含淚的雙眼,因為這邊的我已淚眼蒙眬。看到我潸然淚下,女兒趕緊蹭過來:“媽媽,你怎麼了?”我把和侄子之間的對話告訴了她,女兒沉默了一會兒,憂傷地說:“媽媽,我也想姥姥,我本來還想畫幾碗粥送給她呢。”
去年的祭日,您是不是收到了香噴噴熱騰騰的粥?您知道嗎?它們就是您的小外孫女畫的。那天,她陪我去買紙,聊起您生前最喜喝粥。回家後,她把自己關進書房,畫了好幾碗粥,然後鄭重地交給我,說姥姥祭日她不在家,不能親自去拜祭,讓我把畫的這幾碗粥供在姥姥墓前。這張畫有各種粥的紙,被我帶到您的墓前,化為了一縷縷袅袅青煙,我知道您定會收到孩子的這份心意,也定會微笑着表揚她“真是一個好孩子!”
在每一個拜祭您的日子,哥哥會提前幾天就說好幾點在陵園門口見面,大家便會各自備好您素日裡喜歡的吃食。我呢,總會帶上一束素雅的鮮花,因為我知道您骨子裡是個愛花的女子。
對了,您過世後,我特意在我家種了一盆鸢尾,因為它是您生前最喜愛的花兒,因為您覺得它盛開的姿态像極了翩翩飛舞的蝴蝶。昨天我看到它已悄然抽出了新綠,想來很快就會綻放出紫色的花兒。花開時,咱們一起坐在陽台賞花,好不好?
和我們相比,爸爸對您的思念緘默而深沉,他從來不說想您,在我們面前也總是表現得堅強而樂觀。不過,他時常給我們講您生前的一些事情,講您最擅長做的飯菜,講和您一起侍弄陽台那些花花草草的趣事。那天,他還給我們講起了您和她相識相知的經過,講到你們訂婚時,爸的嘴角上揚,眼睛裡綻放出溫柔的光芒。我懂,與其說爸在回憶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還不如說他是在思念陪伴他度過美好時光的您。雖說花開是花落的預備,生命就是時序的完成,可世間又能有幾個人真正豁達到淡然面對失去親人之痛呢?
幾天前,聽說因為疫情原因清明暫不祭掃,爸一臉的怅然若失:“你們今年不能去看你媽了。”沉思片刻,他開始開解我:“特殊時期,你媽會理解的,她更願意你們都好好的。”我明白,這話聽上去是安慰我,其實更是在安慰他自己。
爸不知道,我早已在網上申請了雲祭掃,創建了您的緬懷堂,同樣是三根香燭,一束鮮花,也奉上了您喜愛的水果,相信您會感受到我們濃濃的思念。待疫情結束,我定會第一時間去看望您,擦去您墓碑上的塵土,奉上一杯明前清茶,和您聊聊家長裡短。
一千六百多年前,書法家王羲之曾在給好友的信中寫道:“雖遠為慰,過囑,卿佳不?”意思是雖遠卻很欣慰,勞你牽挂,你還好嗎?親愛的媽媽,我也好想問一句:雖遠,您佳不?愛您的小女兒
2020年4月2日
來源:北京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