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說“這樣可不行,你還不懂,聽爸爸媽媽的”!慢慢地,孩子做任何事都習慣性聽取他人的意見。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外邊也就會聽别人的話。
一個有主見的孩子,其實就是會獨立思考、會選擇的孩子。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是父母長期引導和教育的結果。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不夠有主見時,就要思索是否是自己破壞了孩子的主觀獨立性。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呢?以下四個方面您可以借鑒:
一、給孩子創造“做主”的機會
孩子有很多自己的“小事”,即便孩子辦砸了也不會對整體有太大的影響,拿給孩子來鍛煉主動性最合适不過。
比如決定今天穿什麼衣服、梳什麼發型等,這些“小”事培養的是孩子對自己想法的自信。
隻有當孩子對自己的想法有自信的時候,他才敢于在人群中發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從而引領他人、影響他人。
二、允許孩子犯錯
給孩子堅持自己看法和觀點的機會,即便那是錯的,隻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請給孩子機會自己去發現、去總結,而不是粗暴地否定。當孩子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時候,不妨這樣說:
“你很有主見,很有想法,這很好。”
“不過,我覺得這個方法更好,你要不要考慮嘗試一下呢?”
“既然你很堅持,那你就自己去試試看吧。”
“你做得很好,看來你是對的,你很棒。”
一定要記住,請允許孩子犯錯,陪孩子,在錯誤裡多呆兒一會兒。如此,你将收獲到一個一樣的孩子,也會遇到一個全新的自我。
三、讓孩子自己找答案
每一個孩子都會無休止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愛不愛提問題,是關系孩子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則是關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
有時候,孩子的耐挫力不夠,以找不到方法就急躁,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安慰孩子。讓孩子走出情緒困境,進而自己尋找答案。
四、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剛吃完怎麼會餓”“不疼,沒事,自己爬起來”“太冷了,不能脫衣服”。一個孩子如果連自己最基本的饑餓感、疼痛感和冷暖感都不能得到确認,那麼,他如何構建自我意識呢?破碎的自我,又怎會有長久的幸福?
孩子對一件事的判斷和感受,不要第一時間去否定,而是尊重他,在這種氛圍長大的孩子,會時刻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