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待吾學有所成

待吾學有所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4:54:43

待吾學有所成(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對正确治學态度的論述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第八)。孔子認為,做學問沒有止境,永遠不能有滿足的時候;學習過東西,總是害怕失去它。因此,隻有采取勤奮好學、實事求是、以古為師、擇善而從的正确學習态度,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1、勤奮好學

什麼是好學?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學而第一)。孔子認為,不追求物質生活的安逸,多做事、說話謹慎,向實踐學習,以道德高尚的人為師,這是好學的具體表現。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第十九),每天學習一點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識,經常溫習、鞏固已經掌握的舊知識、舊技能,這是子夏對好學的論述,學習者唯有勤奮,才能達到這一要求。

孔子一生勤奮,為後人樹立了好學的榜樣。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公治長第五);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述而第七),孔子一生在學習上達到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程度,這種勤奮、惜時、樂學的精神,為後人所景仰。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公冶長第五),孔子認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為“文”,原因就在于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待吾學有所成(學如不及猶恐失之)2

2、實事求是

孔子主張,作學問一定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态度。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第二),作學問怎樣才算聰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叫聰明;不懂裝懂,強不知為知,狂妄自大,這是最大的愚蠢。對于不知道的事情,甯願自己去下一番功夫探求,也不可模棱兩可,告訴别人錯誤的結論,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罕第九)。

孔子治學态度非常嚴謹,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八佾第三)。孔子告誡我們,做學問一定要以事實為依據,不可主觀臆斷,道聽途說,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陽貨第十七),違背事實的胡言亂語,不但有悖學問之道,而且為道德所不容。

3、以古為師

在學習資源并不豐富的春秋時期,以古為師,繼承古代優秀文化遺産,是治學的一條重要途徑。孔子非常重視向古代文獻資料學習,子曰:“吾猶能及史之阙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衛靈公第十五)。學習的目的是古為今用,闡述自已的學說,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述而第七)。對于古代人物的評價,也要一分為二,以事實為依據,不可妄下斷言,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衛靈公第十五)。

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必須下苦功夫學習和探求,才能獲得真知灼見。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第七),此語不僅道出了學習的正确态度,而且表明了孔子對天才的态度,孔子認為,世上根本沒有什麼天才,天才來之于勤奮,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季氏第十六)。

待吾學有所成(學如不及猶恐失之)3

4、擇善而從

聖人無常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隻要别人有長處,人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師。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子張第十九)。擇善而從、多見而識之是學習的正确态度和順序,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述而第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