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節是農曆的三月初五,而清明節除了是大家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大地吐故納新,春機盎然,和家人一起郊遊踏春的日子,清明節不但有人文的敬畏祖先之情,還兼具擁抱自然的和諧時光,再這樣的傳統節日裡,從古以來的講究就異常繁多,你聽過“清明逢戊子,上墳不填土”嗎?
清明節祭祖
古代的清明節一開始是關于農業生産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人根據鬥轉星移的星象變化,設置了适合農業生産的天文曆法,清明正是季春的開始,《淮南子》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也就是清明節的時候,東南風吹過大地,正是開啟春暖花開的時節。
人們在清明的時候,也能趁着細雨綿綿,一起去郊外踏春,感受春天的氣息,這樣的季節,也是人們加緊勞動,為今年的秋天有個好收成努力奮鬥的時節。
而清明節還有祭祖掃墓的習俗,和寒食節有巨大的聯系,寒食節是自古就有的禁火吃冷食的節日,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那個甯願被火燒死也不願再出山做官的介子推,讓寒食節有了紀念先人的功能,而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基本上都是土葬,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家族的祖墳,每年固定的時間前去祭祀,也是對祖先的一種尊敬。
《歲時雜記》裡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夢梁錄》裡說“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從宋元時期開始,清明節慢慢的和寒食節相重合,直到後來隻過清明節,也就有了現在祭祖和踏春相結合的清明節。
逢戊不填土
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夢,術士徐福就曾诓騙秦始皇能找到長生不老藥,帶着三千童男童女出海訪仙,古代那樣的皇權時代,皇帝的許多行為也會被人效仿,後來的李白也專門去尋找仙人。
而作為中國本土發育的宗教,在古代那沒有科學的年代,皇帝内心也是敬天的,有些事情不敢不信,跟随皇帝的腳步,其中的許多經典也就走入世俗的民間生活,讓老百姓所熟知,其中《女青天律》裡說“六戊日不可燒香誦經”,那些修道的人講究這些,每逢六戊日,不動土,不砍伐,不誦經,皇帝不想惹這沒必要的麻煩,也就相信了。
相傳漢武帝見過西王母,《九天神霄戊口禁忌》裡說“帝曰:戊禁最重如何攘解,可免此災。王母曰:戊禁最重,無法攘解,不推蟲蝗水旱之災然,四時所犯,各有災殃,當禁之。戊日不可澆灌肥糞觸穢地靈。春犯六戊,則令人促壽絕嗣,動土,犯帝星”,漢武帝時期遵循儒術,董仲舒說君權神授,漢武帝自然不會違逆這樣的事情,無非就是不能動土,對他來說也不會缺少其他東西。
後來到了宋朝的時候,宋徽宗更是将自己封為道君皇帝,作為清明節和寒食節相融合的重要時期,宋朝的百姓自然也會對戊日不動土這樣的說法一以貫之的執行;而戊是十天幹裡的第五天,今年的清明節正好是三月初五,也是戊日,流傳了千年的習俗,也就有了“清明逢戊子,上墳不填土”的一個說法。
結語
每年的清明節日期都不固定,今年的清明節正好是個戊日,而在上墳的時候,主要以敬畏祖先和緬懷先人為主,帶去自己的一片心意就好,一家人過得幸福比什麼都重要,清明節早早去墳地上祭奠祖先,然後和親戚們一起中午聚一下,也是一個快樂的時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