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家庭的那場變故,馮春有的生活應該是每天背着心愛的單反相機遊走四方,用鏡頭記錄下每一個美好的畫面。可是,命運總愛和人開玩笑,就在馮春有攝影技術日益精湛之時,那個疼他愛他、為他遮風擋雨的父親累倒了。此時此刻,馮春有才明白,自己的愛好是父親用汗水和雙手換來的,如果父親沒有祖傳燒制砂鍋的手藝,也就沒有他現在惬意的生活。
父親去世後,
馮春有放棄了自己的愛好,
開始繼承父親的衣缽
燒制黑砂鍋。
小村莊黑砂鍋聞名全國
山陽區中星街道馮莊村是個有着幾百年曆史的小村莊,緊鄰焦輝路,交通便利。
今年40歲的馮春有就出生在馮莊村,他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馮莊黑砂鍋燒制技藝傳承人,也是泰順黑砂鍋作坊的第十八代傳人。
“燒制砂鍋這門手藝,讓整個村子的人都富了起來。”回憶起當年的盛世,馮春有很是自豪。他告訴記者,自家的泰順黑砂鍋作坊算是個中型作坊,雇了七八個人幹活,一年能燒500多窯,每窯出百十個砂鍋。當時,有的作坊一年燒600多窯,每窯能燒二三百個砂鍋。
黑砂鍋從鼎盛走向沒落
雖然從小在窯場長大,但馮春有不喜歡燒窯,而喜歡上了攝影。1996年,馮春有擁有了一部屬于自己的相機,那是父親送給他的禮物。
2009年,馮春有在我市攝影界已小有名氣,他拍攝的作品屢屢獲獎。
也就是在這一年,馮莊村的黑砂鍋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村外再也看不到鼎盛時期車水馬龍的景象。
一向受到市場喜歡的黑砂鍋
怎麼就被市場抛棄了?
在窯場長大的馮春有深知其中的玄機。黑砂鍋的制作過程需要幾個月時間,尤其是陳腐環節,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有的作坊為了追逐利益,不惜犧牲品質,縮短黑砂鍋的制作時間,導緻黑砂鍋品質下降,繼而被市場抛棄。
整個馮莊村都“萎靡”了,馮春有父親的臉上布滿了愁容。
在自家窯場生死攸關之際,父親将在外攝影的馮春有召回。在父親的眼裡,兒子是個文化人,有見識,說不定有辦法讓黑砂鍋起死回生。
經過深思熟慮後,馮春有向父親提出,一方面用傳統的方法燒制黑砂鍋,另一方面推出新産品适應市場。随後的一段時間,父親負責燒窯,馮春有負責設計,制造出适應市場的三足砂鍋、桶形砂鍋等新産品。
父子倆經過努力,總算留住了部分客戶。但此時的市場,消費者把目光投向了高壓鍋、電飯煲等節能環保的新廚具。
時間進入2013年,此時,馮莊村的窯場隻剩下泰順一家。
傳統技藝展露當代面孔
4月2日,在馮春有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馮莊村頭一個深入地下約4米的大坑前。這個大坑長約10米,寬約12米,南側是一個饅頭形狀的土窯,土窯東西兩側各有一個洞口,對面的棚子下堆放着大小不一的黑砂鍋。
順着用石頭鋪成的階梯來到坑底,記者感覺穿越到了一個世紀之前:一群皮膚黑亮的漢子唱着豪放的歌,将制好的坯放入窯内,點起熊熊的炭火,燒制成一口口黑砂鍋……
“這口土窯是我爺爺的爺爺留下的,距今已有150年,養活了我家幾代人。”馮春有說。
馮春有迷上燒窯,
還得從一場意外說起。
2015年,馮春有的父親因病去世。此時,馮春有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子承父業,二是繼續攝影。
馮春有一直想開一家影樓,但他無法割舍那口土窯,每次看到窯場堆放的泛着黑光的砂鍋,他總是回想起父親在窯場忙碌的情景。
辦理完父親的喪事後,馮春有思前想後,最終選擇傳承祖業。
黑砂鍋已經被時代淘汰,要想立足必須創新。馮春有選擇用天然的矸石為原料、用燒制黑砂鍋的工藝燒制茶具。
第一窯,40多個茶具隻燒制成功了一個茶壺。馮春有拿着茶壺到市場上銷售,被懂行的人批得一無是處:器型不美觀,工藝粗糙……
馮春有沒有氣餒,繼續研究。
燒第二窯時,茶具成了一半。馮春有找朋友試用,大家反響很好,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
就這樣,馮春有用了3年多時間,終于掌握了茶具的燒制方法。
天道酬勤。如今,馮春有燒制的茶具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尤其是那些原生态經過窯變的茶具,其顔色千變萬化,讓人神往。
馮春有說,每一個手藝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真正的工匠精神不隻是回到傳統,更不是守舊,而是從傳統出發,用創新重新賦予它新的價值,讓傳統技藝展露當代面孔。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穎江、實習生 郭家銳/文 蔣鑫/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