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228年,蜀國丞相諸葛亮設疑兵于斜谷,自己親率大軍攻祁山,開始了第一次北伐。魏國名将張郃率領步騎五萬,在街亭大敗蜀将馬谡。諸葛亮隻好領兵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此後幾年,諸葛亮又先後發動了四次北伐戰争。可以說諸葛亮後半生主要的工作就是堅持不懈地進行北伐大業,甚至在諸葛亮去世前,還交代自己的繼承者姜維,要堅定不移的執行北伐路線。不過讓人疑惑的是,三國時期,蜀國實力明明比魏國弱,諸葛亮為什麼如此熱衷于北伐呢?
首先,蜀漢已經沒有能力恢複中原了。按照諸葛亮先前的對策,要恢複漢室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劉備集團必須占據荊州、益州和漢中等地。第二是要整頓好内政,穩固自己的地盤,同時結交好孫權。第三則是“待天下有變”,然後出擊,則漢室可興。但諸葛亮接手時,蜀漢是什麼情況呢?
孫權已經偷襲了荊州,蜀漢手中隻剩下了益州和漢中兩地,戰略空間大大縮小。而在這不久前的猇亭之戰,蜀漢精銳之師盡喪,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收回荊州,戰略空間被迫局限在益州、漢中兩地,雖然諸葛亮後來又和孫吳言歸于好,但此時的形勢已經完全不符合當初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略,北伐的條件是不成熟的。
其次,蜀漢内憂嚴重。由于劉備集團原本不屬于傳統的益州集團,而是通過武力強行奪取了劉璋的權力,所以劉備集團在益州的根基不是很穩定。再加上,猇亭一戰,蜀漢精銳土崩瓦解,益州人心不穩,這對蜀漢而言是緻命的弱勢。
最後,天下大勢已定。此時的魏、蜀、吳三方誰也無法立刻吞滅誰,休養生息成了當時的主流,如果強行發動大規模戰争,無疑是一件勞民傷财的事。
這麼多理由都在提醒着諸葛亮,“匡複中原,恢複漢室,還于舊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了,但他依然畢其一生進行北伐,理由也不僅僅是他對劉備的忠誠,而是被上述現實所逼。正是因為蜀漢有這麼多的困局,諸葛亮才更需要通過北伐來穩固政權。
首先,蜀漢内憂嚴重,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心不穩。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一個敵人,然後一起去攻打它。諸葛亮将魏國定位為篡漢的國賊,這就為北伐奠定了正義的基礎,同時也能達到轉移國内矛盾、凝聚人心的目的。
其次,蜀漢實力最為弱小,休養生息對它而言并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魏、吳也在休養生息,長久下去,蜀漢和魏、吳,特别是和魏國的差距會更大,因為當時的經濟重心在中原,到時候,蜀漢就更不可能是魏國的對手了。所以,與其坐等魏國強大,不如現在就主動讨伐它,以戰養戰。
實踐證明,諸葛亮不斷北伐也确實給蜀漢帶來了好處,那就是可以搶奪人口和土地。據記載,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之時,諸葛亮遷移了所占領的魏國領土上所有人口到漢中。這意思很明白,土地我雖然占不到了,人口卻不給你留下。而且在第三次北伐時,蜀漢就已經占據了魏國的武都、陰平兩郡。這一切無疑壯大了蜀漢的力量。
但這些戰果對整個北伐來說收效甚微,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是,諸葛亮用兵穩紮穩打,不肯出奇兵。魏延曾向諸葛亮進言,自己分兵從子午谷襲擊長安,然後一舉拿下關中,結果被諸葛亮拒絕。其實,諸葛亮并非不知這是一個好辦法,他不肯冒這個風險,是因為他賠不起手中僅有的資源,這也可以看出諸葛亮自己也明白北伐勝利無望。
諸葛亮選擇打出“恢複漢室”的旗号,不斷地進行北伐,目的就是為了延續蜀漢的生命。然而,諸葛亮逝世之後,北伐的号角也漸漸消逝,蜀漢和魏國還是難逃此消彼長的實力變遷,蜀漢最終滅亡在魏國的手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