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紋水晶扁瓶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
白瓷堆花高足缽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
□文/圖 李珏雯
蔔算子 詠梅
宋·陸遊
驿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這首詞的上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飽受風雨之苦的情形,下篇寫梅花的靈魂及生死觀。南宋詩人陸遊一生酷愛梅花,将其作為一種精神的載體來傾情歌頌,梅花在他的筆下成為一種堅貞不屈的象征。其實,梅花原産我國,古人很早就對其性狀有了較明确的認識。《山海經·中山經》說:“靈山……其木多桃李梅杏。”而最早對梅的注意是因為它結有酸果,1975年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梅核的考古發現,證實了梅的食用,到今天至少已經有三千多年了。
古人對梅花的喜愛,可以追溯至先秦。今學界認為賞梅興起于西漢,所據資料主要是《西京雜記》。例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版的《中國花經》“梅花”條雲:“觀賞梅花的興起,大緻始于漢初。”春秋時期野莓已引種馴化成家梅,到了漢代,品種品類日繁。古人贊賞梅花,除香色外,還特别注重其枝姿的美和韻味。梅于南北朝時“始以花聞天下”。自劉宋的鮑照首開詠梅文人詩的先河,從此梅花芳名大振,詠梅之風亦由此長盛不衰。大緻說來,兩宋之際是梅花顯貴的分水嶺:北宋牡丹稱雄,南宋則梅花居尊。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據宋代盧炳《漢宮春》記錄,南宋時期梅花成為“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學圃之士,必先種梅,且不厭多。他花有無多少,皆不系重輕”。從此,梅花的地位居高不下,延至今朝。
在陝西曆史博物館衆多精美的館藏文物藝術品中,就有與梅花相關的珍貴藝術品。例如,唐乾封二年的白瓷堆花高足缽,1956年西安市東郊段伯陽墓出土。此缽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質明亮。造型呈斂口、圓腹、喇叭形高足狀。裝飾采用了輪制、堆塑、模印等技法。口沿飾一組弦紋,弦紋以下腹壁第一層以模印的方形或圓形花紋相間排列,方形為八瓣寶相花朵,圓形似寶石狀,周邊皆以聯珠紋圍繞。第二層是用陽模印出連續的圓形梅花紋。第三層是第一層裝飾的重複,但方形和圓形花紋變換了位置,并無雷同之感。下腹部堆貼仰狀圓碩的蓮瓣,蓮瓣間堆貼團花。高圈足上貼飾并列覆狀的蓮瓣,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整體上看,此缽造型新穎,氣魄雄偉,裝飾富麗,極具初盛唐風格,表現出極高的工藝水平。
而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的清代花鳥紋水晶扁瓶,則是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兵團移交的。瓶腹為橢圓形,兩側以花枝為耳,橢圓形足。瓶蓋以梅花花枝為蓋鈕,梅花枝葉上立一喜鵲。以梅花、喜鵲構成圖案稱“喜鵲登梅”,“喜鵲”的頭字是“喜”,“梅”屬冬季之花,在冬春之交開放,有“報春花”之稱,因而寓意為“喜報春先”“喜報早春”或“喜報平安”,而将喜鵲置于梅花枝巅,又隐喻為“喜上眉梢”。這種傳統吉祥圖案起于元,明清時期很流行。
梅,淩霜鬥雪,沖寒而開,它先天下而春,被視為報春的使者,自古以來都赢得了人們的喜愛。
作者:
來源: 西安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