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人間之愛中,父母之愛也許是最特别的一種,它極其本能……然而随着孩子長大,本能便向經驗轉化,于是,教育、代溝等問題産生了。——周國平
不久前,多年不見的王阿姨回來探親,帶着自己五歲的小孫女奇奇,小姑娘長得胖乎乎,十分很可愛,就是有點認生,不愛理人,沒過多久就開始不安分地鬧起來,王阿姨沒辦法,為了讓孫女"聽話",趕緊拿出"帶娃神器"——手機,翻出一部動畫片給孩子看,孩子果然就不鬧了,乖乖地坐在那看起來。
可是奇奇看着看着,眼睛離手機越來越近,王阿姨幾次試圖讓奇奇離手機遠一點,都沒有成功,惹得孩子又瞪眼又哭鼻子,王阿姨沒轍,隻能由着她去。
聊天中知道,孩子爸爸媽媽離婚了,爸爸在外地打工掙錢,一年才回來一次,留下孩子沒人帶,隻能由她幫忙看管,想到孩子可憐,小小年紀就跟父母分離,就格外地"寵愛"她。
王阿姨所謂的"寵愛"是什麼意思呢?
娃不喜歡喝純牛奶,嫌純牛奶沒味道,不好喝,好,咱不喝,咱喝甜奶、甜果汁;
結果齲齒喝出來好幾顆;
娃喜歡看動畫片,好,給你看。誰讓你喜歡呢!就這樣用手機看了半年的動畫片。
王阿姨告訴我,去年帶孩子去醫院看眼睛,檢查結果:近視50度!!!
我被吓了一跳,這麼小就近視了,以後可怎麼辦?想想真是細思極恐!!!
很多家長都覺得,父母既然都能把我們帶大,那麼幫我們帶帶孩子自然也沒什麼問題。
這種觀念放在上個世紀自然沒問題,可現在信息飛速發展,知識更新叠代,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這些對于老人而言完全是一片盲區,30-40年間,足以讓教育理念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分析,20世紀中期以來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這些變化會引發新一輪教育理念的更新換代:
1 孩子希望得到平等和尊重,他們更願意和大人成為朋友,把家長當成榜樣,進而追随他們。
2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大包大攬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因為他們無法以負責任的方式對他人作出貢獻,這就無法體現自身價值。
所以,家長要做的是創造平等、互相尊重的溝通環境,像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及時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積極引導,但是這些爺爺奶奶做不到,他們的教育理念早已成為曆史。
我們的孩子不應成為曆史的犧牲品,他們應該在屬于自己的時代裡成為"寵兒"。
一 隔代教育會縱容孩子養成不良的慣性思維。
在一次朋友聚會中,有一個朋友帶着娃來了,雖然不大方便,好在大家都能理解,對小朋友格外照顧,起初給了他一瓶可樂,小朋友很乖巧地坐在那裡喝完了,之後還想要,媽媽阻止了他,試圖讓他喝水或者牛奶,可是孩子死活就是不肯,随即大哭大鬧起來,跟媽媽說:"我不喜歡你,要是爺爺奶奶一定會給我喝的!"
你看,這就是隔代教育的弊端,孩子想要的,馬上就給他,生怕孩子哭鬧,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産生一種慣性思維:隻要我想要的,就一定會得到,而且很容易就能得到。反之,如果得不到,就會表現的很脆弱。
這在心理學裡叫"慣性定律":
人們心中一旦形成某種思維定式,便會呈現出一種慣性思維狀态,從此以後,無論對待什麼事情,都會自然而然地順着過去的習慣思考,從而得出結論,并指導生活實踐。
這種慣性心理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或者說非常不容易改變,并且會像影子一樣在人際交往和認知過程中一直跟随和影響着我們。
可以想象,如果不能對孩子的心理狀态及時了解和調整,在這種"安逸"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旦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和阻礙将會變得多麼不堪一擊。
如果你不能一輩子為他遮風擋雨,就請讓他自己學會堅強!
二 隔代教育讓孩子一直生活在舒适區
一次,妹妹跟我說,暑假的時候孩子沒人帶,就送回姥姥家了,待了一個多月,結果就不想回上海了,非說姥姥家好。
我馬上想到孩子在姥姥家的生活狀态,一定是想怎樣就怎樣,誰都管不了他。
我笑了笑,給她分析起來:因為在姥姥家,他是老大,想怎樣便怎樣,不想學習就不學,不想吃的就不吃,一回到家,他的地位立馬就變了,凡事都得聽爸爸媽媽的,哪敢有一點放肆呢?
看看,連孩子都知道生活在一個相對舒适的環境裡有多惬意。這就是舒适區,有時候連大人都逃不開的魔咒,更何況是孩子呢!
美國人NoelTichy曾提出一個關于"舒适區"理論:
舒适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态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又稱為心理舒适區.。
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松、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的事物的等級:
孩子喜歡待在姥姥家就是因為,姥姥家對于他來說就是一個舒适區,而且永遠都是,但這對于孩子而言卻是極為不利的。他必須自己跳出舒适區,去學習适應新的技能,因為這是一個不能止步的時代。
在面對未知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産生畏難和恐慌的情緒,但這不應該成為停滞不前的理由。
如果小小年紀輕輕就知道躲進舒适區裡,他将如何面對未來那些無法預知的挑戰?人們常說"三歲看老",我想就是指的一個人的心理認知是不分年齡的。幼年時代對事物的認知和處理方式會一直延續到成年,甚至更久。
既然認知沒有年齡界限,就請不要把小孩子當小孩子!
讓孩子走出舒适區,别讓你現在的不忍心,成為孩子明天的負累。
三 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情商的培養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
孩子不高興了,随意打爺爺奶奶,而爺爺奶奶呢,沒有一點不開心,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對他們的不尊敬。
還有的孩子嫌棄奶奶不懂英語:奶奶真笨,英語都不會!
這是拿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比較。
有的孩子摔倒了,奶奶就會責怪石頭啊、路不平啊,凳子腿太硬啊之類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承擔責任的勇氣,養成把責任往别人身上推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成功要考慮兩個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情商就是非智力因素。一個人是否受歡迎,是否具有抗壓力、責任感,獨立自主的能力等,都是未來衡量他的标準。
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80%靠的是情商,智商占20%
情商課,是哈佛大學最重要的一課。
1995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
裡面提到:成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如果你控制了情緒,便控制了人生;認識了自我,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就是一個低情商的孩子的所作所為。
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肆意傷害别人而不自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不會受歡迎。
現代競争中,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意識到情商的重要性,情商高低已經成為一個人成功和受歡迎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智商決定你能考多少分,拿多少獎。
情商決定你能走多遠,走的有多精彩。
0—6歲正是孩子培養情商的最佳時機,觀察力、自控力、與人相處的能力等都在這一時期養成,老人常說"三歲看老",不是沒有道理。
這些,很多是隔代教育所不能給予的,父母必須意識到這一點。
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
關鍵看你怎麼培養。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保證能把他們培養成任何一類人,或者醫生、律師、商人和領導者,甚至于乞丐和盜賊!"
目前,隔代教育在我國占有很大比例,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孩子根本談不上教育,隻有寵愛,這種教育有很多弊端。
那些被寵着慣着長大的孩子将來也許要面對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因為在他們兒時不曾經曆的成長過程,和不曾懂得的道理、不曾有過的認知,長大後必然會以各種方式彌補回來。
我想,這就是成長的必然。
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關注和引導孩子的心理狀态,發現不對就要制止和糾正,這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知識在更新,教育理念在更新,我們所處的信息時代,一日變化千裡,家長的落後必然導緻孩子的落後,作為大人的我們,隻能與孩子共成長!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當你停滞不前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落後了。
作者青丘小仙:教師、編劇。一個已經老大不小但尚不成熟的小仙,歡迎來到此間客棧,感受人間溫情,品味世間冷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