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宋詩小池楊萬裡古詩解釋

宋詩小池楊萬裡古詩解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2 20:32:13

作品原文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詩小池楊萬裡古詩解釋(楊萬裡詩詞小池)1

楊萬裡詩/盧祥鈞書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中,作者運用豐富、新穎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小池周邊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第一句寫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寫小池之上有一抹綠蔭相護。第三句寫小荷出水與小池相伴。結句寫蜻蜓有情,飛來與小荷為伴。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詩詞注釋

1、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2、照水:映在水裡。晴柔:晴天裡柔和的風光。

3、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4、上頭:上面,頂端。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詩句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隻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宋詩小池楊萬裡古詩解釋(楊萬裡詩詞小池)2

楊萬裡詩/盧祥鈞書

創作背景

楊萬裡到常州任職,這裡淳樸的民風、農家的炊煙、小河的流水、美麗的田野都使他感到新鮮,一有空便攀登古城、漫步郊野、河中泛舟,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一天他來到池塘邊,隻見一汪清泉分出細細的水流彙入池塘,楊柳拂水、影映碧波,小荷剛剛鑽出水面,幾隻蜻蜓或站或飛,雖沒有粉紅色荷花的點綴,倒也清新可愛。楊萬裡詩興高漲,即成小詩一首。後來楊萬裡感歎:以往寫詩一味模仿,思路不暢沒有靈氣,如今順其自然,到也意盡詩來。

作品鑒賞

這首詩小巧、精緻,宛如一幅花草蟲鳥彩墨畫。畫面小池​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筆都小,卻玲珑剔透,生機盎然。

第一句,緊扣題目寫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細流的泉水。泉水從洞口流出,沒有一絲聲響,當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細流,更是小而又小了。這本來很尋常,然而作者卻憑空加一“惜”字,說好像泉眼很愛惜這股細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點兒。于是這句詩就立刻飛動起來,變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寫樹陰在晴朗柔和的風光裡,遮住水面。這也是極平常之事,可詩人加一“愛”字,似乎用她的陰涼蓋住小池,以免水分蒸發而幹涸,這樣就化無情為有情了。而且,詩舍形取影,重點表現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靈。

三、四句把焦點縮小,寫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剛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顯露出勃勃生機,可在這尖尖嫩角上卻早有一隻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領略春光。小荷與蜻蜓,一個“才露”,一個“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景物。

詩人觸物起興,用敏捷靈巧的手法,描繪充滿情趣的特定場景,把大自然中的極平常的細小事物寫得相親相依,和諧一體,活潑自然,流轉圓活,風趣诙諧,通俗明快。且将此詩寫的猶如一幅畫,畫面層次豐富:太陽、樹木、小荷、小池,色彩豔麗,還有明亮的陽光、深綠的樹蔭、翠綠的小荷、鮮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畫面充滿動感:飛舞的蜻蜓、影綽的池水,充滿了詩情畫意。

宋詩小池楊萬裡古詩解釋(楊萬裡詩詞小池)3

宋朝詩人楊萬裡

作者簡介

楊萬裡(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誠齋。

楊萬裡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遊、尤袤、範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調零陵丞。曆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等職。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反對呂頤浩配享高宗廟,出知筠州。宋光宗時,召為秘書監,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宋甯宗即位後,緻仕不起。官至寶谟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病逝,年八十。追贈光祿大夫,谥号文節。

楊萬裡一生作詩兩萬多首,但隻有四千二百首流傳下來,被譽為一代詩宗。楊萬裡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為七言絕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著有《誠齋集》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