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笑很有特點,不僅僅滿足悅己悅人,更能傾人城,傾人國,能令樯橹灰飛煙滅,也能令自己在逃亡路上出糗再三......而所有高光的笑,無一例外的都将會出現在學子們的考卷上,何況今天要說的,不是一笑,也不是再笑,是三笑!
說“笑”怎麼少的了孟德公
宋代有副畫,畫者真人不露相,畫的人物确是中國文化史鼎鼎有名的,叫做《虎溪三笑圖》。其畫風奇特,隻見古樹參天,小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紅葉飄零,正是深秋薄暮時分。在一曲流水旁,有一僧一道一儒士,在闆橋旁相擁話别,三人都仰着頭,張着大口開懷大笑。看看這畫中的三位主角,已經笑到好像不能喘氣了,仿佛都能聽到他們的笑聲。到底是什麼事情這麼好笑呢?
宋代 佚名 虎溪三笑圖
虎溪三笑
相傳東晉“淨土宗”初祖慧遠(334—416)禅師居東林寺,坐禅靜修,深居簡出。送客散步,從不逾越虎溪。若過虎溪,虎辄号鳴。
遙看廬山東林寺
東林寺
一日,詩人陶淵明(365—427)、道教上清派祖師陸靜修(406—477)來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舍,于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别。
東林寺前虎溪長流
後世的人們因此典故,就在他們三人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三笑亭”。“虎溪三笑”自然成為了名垂千古的美談。
後世影響
“虎溪相送”入詩自唐。孟浩然、李白、崔塗、韓翃皆有詩贊。比如,李白的《别東林寺僧》:“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别廬山遠,何煩過虎溪。”南唐貫休(823—912)《再遊東林寺作五首》其四:“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買酒過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師如斯。”等。“虎溪三笑圖”載入定型經典,始自北宋陳舜俞《廬山記》:“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昔遠法師送客過此,虎辄号嗚,故名焉。時陶元亮居粟裡,山南陸修靜亦有道之士,遠師嘗送此二人,與語道合,不覺過之,因相與大笑,今世傳三笑圖,蓋起于此。”
東林寺遠公堂前的虎溪三笑碑拓片
明 周臣 虎溪三笑扇面
明末清初 陳洪绶 虎溪三笑圖
傅抱石 虎溪三笑圖
入畫始宋。北宋畫家石恪、宮廷畫家李公麟先後繪《虎溪三笑圖》、《白蓮社圖》(已佚)。後有梁楷、李唐繪之;元初顔輝、明代郭羽、吳偉、周臣、杜君澤、尤求、陳洪绶、清代蘇六朋、陸吉安、錢貢、許從龍、近代孫墨千、傅抱石都繪有《虎溪三笑圖》存世;特别是明憲宗朱見深根據“虎溪三笑”傳說,繪制的《一團和氣圖》,将三人合為一體,“藹一團之和氣”。這幅三教人物抱作一團,共論經書,組成和睦而又喜氣的畫面。
考據思辨
宋元明清以來對“虎溪三笑”中的人物陸修靜多有疑者,認為僞托傳訛。據元陶宗儀《南村辍耕錄·三笑圖》考證:“楊鐵厓雲:坡翁跋石恪所畫,以為三人皆大笑,至衣服冠履皆有笑态。其後之童子亦罔知,而大笑。永叔書室圖三笑于壁,想見石恪所作與此無異。然坡翁所跋三笑,不言為誰。山谷特實以遠公陶陸事。陳賢良舜俞《廬山記》,亦謂舉世信之。有趙彥通者,作《廬嶽獨笑》一篇,謂遠公不與修靜同時。樓攻媿亦言:修靜元嘉末始來廬山,時過公亡已三十餘年,淵明亡亦二十餘年,其不同時信哉!後世傳訛,往往如此。使坡翁見之,亦當絕倒也。”
明 一團和氣圖
《虎溪三笑圖》是唐宋時期儒釋道三教合流背景下的産物,彰顯了騷人墨客對三教和諧圓融的美好追求。梁啟超在《陶淵明年譜》中雲:“此兩公案為宗門所樂道,雖不必盡信,要之先生與蓮社諸賢相緣契,則事實也。”正如宋代釋智圓《三笑圖贊》所說:“釋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則塞,忘筌乃通。莫逆之交,其惟三公。厥服雖異,厥心惟同。見大忘小,過溪有蹤。相顧而笑,樂在其中”。當年“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贊“虎溪三笑”:象征着三位無憂無慮的智者的歡樂,象征着三位宗教代表人物在幽默感中團結一緻的歡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