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西遊第六九四講,選自《西遊謎中謎》(494)第九章――如來佛經之謎)
在上一講中,我們對第八章“觀音努力之謎”總結完畢。通過對觀音的努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她盡管受到職級升遷的限制,僅能擔任佛派的菩薩一職,但是經過她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在取經行動成功之後,其實際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為她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将進入第九章“如來佛經之謎”,要對如來所創作的“三藏真經”進行深入分析。由于從前面的分析中看出,在西遊世界中,無論是高高在上的神仙,還是做奸犯惡的妖怪,以及平平常常的凡人,他們每個人所有的活動,都圍繞着如來創作的“三藏真經”所進行,從而可以看出,該佛經在西遊世界中的極端重要性,因此,對其進行分析讨論具有必要性。
當然,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了解到,如來創作該經典的目的是削弱太上老君的勢力,同時,拓展現在佛派在東土大唐的業務。但是,除了如來創作佛經的目的之外,我們還發現很多難以理解的地方。
比如,該經典真的是全部由如來創作,他沒有借鑒或剽竊别人的成果嗎?為何他同意觀音去尋找取經人,難道真的是因為她本領強大嗎?該佛經的功能到底如何,小乘教法真的比不上它嗎?阿難伽葉索要人事,僅僅是因為貪圖錢财嗎?該經典的無字白本也是好的嗎,東土凡僧就那麼笨,真的看不懂它嗎?還有,唐僧取經回到長安,怎麼一句經也不講就被接回靈山了?等等!
而要真正解決上述疑問,我們首先要從所謂的“三藏”一詞進行分析。這是因為,“三藏真經”中,“真經”一詞詞義十分明确,“三藏”一詞的含義卻模糊不清,但是,該詞在西遊中具有最高的使用頻率。因此,我們有必要從該詞入手,來了解如來的佛經之謎。
那麼,在西遊中,“三藏”一詞是何時出現的呢?它的重要性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在西遊世界中,首先出現“三藏”一詞,是在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一個月之後。當如來幫玉帝收伏悟空回到靈山後,“佛祖居一月靈山大雷音寶刹之間,一日,喚聚諸佛,阿羅、揭谛。菩薩、金剛、比丘僧、尼等衆”,要開一個“盂蘭盆會”,來慶祝“孟秋望日”。佛派衆神仙享用寶盆中的“花果品物”之後,他們請求如來“明示根本,指解源流”。如來“微開善口,敷演大法,宣揚正果”,直講得“天龍同繞,花雨缤紛。”如來講法完畢,又對四大部洲衆生進行了褒貶評判,特别說到“南贈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争,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緊接着就提到“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三藏”一詞自此在西遊世界中誕生了!
由于該詞是如來所創,對于其範圍和含義,特别是其重要性,佛派衆神仙并不了解,他們詢問如來,“如來有哪三藏真經?”如來回答,“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
後來,觀音奉如來法旨到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在與唐僧的交流過程中,她再次提到了“三藏”一詞,而在她對該詞重要性的強調之下,使其成為了西遊世界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語。
在太宗皇帝李世民舉辦的水陸大會上,變成兩個癞疥和尚的觀音與木叉,向正在壇上講經的唐僧詢問,“那和尚,你隻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麼?”而唐僧卻告訴觀音,包括他在内的大唐民衆,根本沒有聽說過大乘教法。
觀音為了強調大乘教法的重要性,她對東土原來流行的佛經進行了貶低,“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隻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盡管觀音沒有刻意地去強調“三藏”一詞,但她将作為量詞的“三藏”放在名詞“大乘佛法”後面,客觀上達到了突出“三藏”一詞的效果,從而使人們更容易記住該詞,而将主體“大乘佛法”進行了忽略。
在這種心理暗示之下,在唐僧要去西天取經之時,李世民為了讓他謹記取經任務,又當衆宣布,“當時菩薩說,西天有經三藏。禦弟可指經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為他取了個“三藏”的法号,自此以後,唐僧有了兩個名字,一稱“玄奘”,又号“三藏”。
而李世民将“三藏”一詞賜予唐僧之後,在西遊世界中,從此再沒有了“陳玄奘”,隻留下了“唐三藏”!從而,該詞成為了西遊世界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詞,無論是别人稱呼唐僧,還是唐僧自稱,都将“三藏”挂在嘴上。
比如,悟空因打死強盜被唐僧趕走之後,無處可投的他來到南海求見觀音,觀音曾告訴悟空,“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為僧,決不輕傷性命。”而唐僧晉見祭賽國國王之時,國王向其詢問法号,唐僧回答,“貧僧俗家姓陳,法名玄奘。蒙君賜姓唐,賤号三藏。”
“三藏”一詞就是這麼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