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一首留别詩。李白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為什麼字太白呢?這裡還有一個故事。李白誕生的時候,他母親夢見太白星,因而取其字為太白。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在唐朝可以稱作“大俠”的詩人,如果李白做第二位,那還真沒人敢做第一。李白出生在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内),約五歲時随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之青蓮鄉。祖籍為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所以,李白也常把四川稱為自己的故鄉。李白從小就好劍術,喜任俠。李白18時起,就在江油師從趙蕤讀書習劍,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懷着滿腔熱情踏上了報國之路。
李白(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李白自此一去,便開始了他遊山玩水的一生,結交天下的一生,同樣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是他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一生。
他一路順江而下,經成都,過江陵,到金陵,一路上他是遊山玩水,意氣風發,到處結交,玩的是不亦樂乎,也留下了一路的詩詞歌賦。他才想起自己是幹啥來了,不是報效國家來了嗎?他即刻把一路上的詩詞整理出來拜會地方官吏和社會名流,想讓他們推薦自己在皇帝的封禅大典去觀禮 。
誰知道,他“十谒朱門九不開”,根本沒人理他。為啥?大家都忙着準備大典,推薦自己的子弟呢。在金陵城上望着滔滔江水發了幾天呆後,李白又踏上了快樂玩耍和拜谒之路,但仕途一直遙遙無期。這期間,為了迎合唐玄宗的喜好,他還專門寫了《明堂賦》、《大獵賦》等作品以博得皇帝的賞識。結果,還是沒有結果。
一直到他42歲,元丹丘才成功地将他推薦給了玉真公主。李白在這年秋天奉诏入京。唐玄宗雖然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命他待诏翰林;最後也隻把他當作了自己的禦用文人而已。李白發現自己根本沒任何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此後,他與賀知章等放縱形骸,最終後搞得被玄宗賜金放還。
之後李白寄情山水,還出家做過道士,但一腔報國之情仍未減退。後來他以報效國家的理想,滿腔熱血地投靠永王麾下,誰知最後永王被讨伐,李白入獄,不久之後,李白被流放。流放途中,李白經過巫山,朝廷大赦,李白重獲自由,三年後,李白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真是:“一身才華思報國,幾度沉浮願未償。唯伴山水尋常醉,抒盡豪情隐愁腸。”
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這首《贈汪倫》是在天寶年間(大概755年)所作。當時,汪倫寫信邀請,來家裡做客,信上說:“先生好遊乎?此處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而至。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并笑着告訴李白:“桃花者,十裡外潭水名也,并無十裡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并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後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适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
汪倫和李白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緞。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并又挑來兩壇酒贈于李白。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兩句是叙事,描寫的是送别的場面。詩中的“乘舟”表明是走的水路,“将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說明李白已經登船準備出發了。忽然聽到岸上傳來拍手踏腳的《踏歌》聲。這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汪倫的到來,确實是不期而至的;估計是昨晚和李白一起喝大了,李白沒有想到汪倫還會來到這裡相送。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隻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這裡沒有直接寫汪倫,隻聞其聲,人未到而聲先聞。這樣的送别,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雖然說的是桃花潭水深的特點,但不是說潭的深度有上千尺,而是說的是即使桃花潭水有上千尺深,這樣就為下句抒情做好了鋪墊,又為結句預伏一筆。意思是看到桃花潭水是那樣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更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和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最後一句“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即使潭水已“深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邀請和送别李白的深情厚誼。這裡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詩人很感動,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極力贊美汪倫對詩人的敬佩和喜愛,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中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這首詩寫得非常直白。宋代詩論家嚴羽曾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我們從這首詩中還能體會出多少李白的風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