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紅樓之迷

紅樓之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10:48:24

紅樓之迷(高曰解秘紅樓之楔子)1

《楔子》,原本指“上粗下銳的小木橛,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後引伸為小說、戲曲開始之前引文,起引起正文的作用。金聖歎解釋說:“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謂也。”

《石頭記》的《楔子》内涵豐富,是全書的一個總綱,讀通《楔子》,有助于讀通全書。

《楔子》不同于《紅樓夢》的正文,也不同于第一、二回,是一個獨立的篇章,相當于一篇《序言》。

《楔子》是一篇奇特的《序言》,語焉不詳,雲遮霧罩,朦朦胧胧,迷迷茫茫,讓人不知所雲。

認真探析後,似乎是一篇《石頭記》簡介,請看:

一、此書從何而來?

開篇,作者就說: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

接着,作者就給我們講了成書來曆,整理如下:

女娲補天遺石→幻化為玉→投胎入世→曆經幾世幾劫→石歸山下→空空道人抄錄→曹雪芹批閱增删

整個“成書過程”有七個環節,但雲山霧海,前半段寄托神話,後半段是“煙雲模糊”之計,根本看不出《石頭記》從何而來。

幸好作者有一個提示:“細按則深有趣味。”“按”,是考察,研求的意思。

仔細分析後發現,有一天空空道人從青埂峰下經過:

“忽見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編述曆曆。空空道人乃從頭一看,原來就是無材補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曆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态的一段故事。”

誰的故事?“石頭”的故事,作者又在瞞人了,所謂的“石頭”乃是作者自己,即曹頫。

曹頫的一生是起伏跌宕的一生,7歲見到康熙,17歲被康熙做主過繼給曹寅,并欽點為江甯織造主事,29歲被雍正革職、抄家。曹頫借立松軒之口說“把筆悲傷說仕途”,就是指他的這一段“離合悲歡,炎涼世态”的故事。

《石頭偈》後有一段話:“詩後便是此石堕落之鄉,投胎之處,親自經曆的一段陳迹故事。”

“親自經曆的一段陳迹故事”是作者的真實表白,也就是那段“離合悲歡,炎涼世态”的故事。

《石頭記》從何而來呢?答案就是:從“親自經曆的一段陳迹故事”中而來,無疑就是作者自傳,以及他的親暏親聞事迹。

這說明《石頭記》同現實密不可分,任何脫離現實的解讀都是錯誤的。

二、《石頭記》一書的時間跨度

當空空道人看了石頭上的字迹後,發現:“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卻反失落無考”,便對石頭說:“無朝代年紀可考”。

石頭笑答:“我師竟假借漢、唐年紀添綴,又有何不可?”

很明顯,這是作者借石頭之言在瞞哄,胡弄人,分明是一句假話,意在模糊《石頭記》的時間觀念,掩蓋作者著書的“本旨”,及所寫事迹。

可是,二百多年來絕大多數人卻深信不疑,就是在今天,許多學富五車的教授,學者也都深信不疑。

正如脂硯齋所說: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諺雲:“一日賣了三個假,三日賣不出一個真。”信哉。(甲·1F·ZⅡ0013)

脂硯齋說對了,人們多是信假不信真。

因此,漢唐版的《紅樓夢》風行天下,演繹成戲曲,繪畫,電視劇,……

那管《紅樓夢》到底寫的是哪朝哪代的事?

無論是一部小說,還是一部史論,時間都是十分重要的要素。《石頭記》既是小說,又是史論,難道真的沒有時間标志嗎?

畸笏叟于丁亥(1767)年後,一言道破,他說:

……據餘說,卻大有考證。(甲·1F·JⅢ0015)

根據畸笏叟的提示,筆者認真考證了一番,果然,《紅樓夢》一書确有朝代年紀,而且每一回,甚至每一個情節都有時間标志,不過,這些标志往往以“密碼”形式出現。

如《紅樓夢》一書的起始年份,就隐藏在“青埂峰”三字中。

根據諧音秘法,“青埂”諧音“清根”,意即:《石頭記》的起始時間在“大清”初建時。這個“青”字,即諧音“清”,1784年,夢覺主人在《甲辰本》上第八回批語中赫然寫成“清埂峰”,這不是筆誤,而是特意點明。

根據曆史記載,努爾哈赤1616年正月初一在赫圖阿拉稱汗,國号“金”,後皇太極改國号為“清”,如今通稱“清”。

1616年1月1日就是《大清》之根。

什麼時候止呢?請看:

道人對那僧說:“三刧後,我在北邙山等你,會齊了同往太虛幻境銷号。”

“北邙山”,又一個時間“密碼”,“北邙山”,什麼意思?

北邙山,在洛陽以北,是北魏貴族的墓地。顯然,就是結束的意思。

清帝國的結束時間是,──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隆裕皇太後頒布了《清帝退位诏書》。

當然,這個日期,作者是不知道的,他隻是籠統地暗示是“銷号”的那一天,“銷号”,意即《大清》國号被取消的那一天。

至此,可以看出《石頭記》的“時間跨度”就是:1616年1月1日──1912年2月12日,計296年。

三、 《石頭記》中的主要人物

從《楔子》中看《紅樓夢》除了寫“我”,還寫了“幾個女子”,石頭在回答空空道人的話時說:“……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幾個女子。”

“幾個女子”,說得很輕松,輕輕一點過去了,豈知這四個字大有文章,全書的重要内容就在這“幾個女子”身上。

這“幾個女子”究竟是幾個?具體是誰?作者沒有明說。

接着,一僧一道對話時,道人問:“原來近日風流冤孽又将造劫曆世不成……”

那僧說:“待這一幹風流孽鬼下世已完……如今已有一半落塵,然猶未全集。”

“幾個女子”突然變成了“風流孽冤”,“幾個女子”能“造劫曆世”嗎?顯然不是針對幾個女子說的。

在這裡作者給出一個奇怪的等式:

幾個女子 = 風流孽寃

在什麼情況下,該等式成立?

這裡說的“女子”顯然是代碼,是“假”,不是“真”。要弄清她們的真實身份也很容易,一是根據“草蛇灰線”秘法,将出現的“蹤迹”現曆史鍊接,真相就會顯現;二是這裡有幾個定語為她們圈定了範圍。

“我半世親睹親聞”,特别是“親睹”,說明是作者親眼所見的。

“一半”,誰的一半?

《紅樓夢》的主要寫作對象是《十二钗》,無疑是《十二钗》的一半。這一半不就是“六個”嗎?

曹頫親睹親聞的“幾個女子”,事實上就是他聽說過經曆過的《大清》前六帝。

“風流冤孽,風流冤鬼”,是曹頫對《大清》帝王的蔑稱,對他們總的評價。

在弄清了以上幾個詞的涵義後,“幾個女子 = 風流孽寃”等式成立。

四、《石頭記》主旨

《楔子》中空空道人最後将《石頭記》再檢閱一遍,覺得:雖其中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這才從頭到尾抄錄回來。

空空道人認為《石頭記》一書:“大旨談情”,正面看确實是談情,但幾位索隐大将王夢阮、沈瓶庵、蔡無培、鄧狂言、壽鵬飛等卻堅持認為《石頭記》的“大旨”不是“談情”,而是“談清”。

到底是“談情”呢,還是“談清”?

兩種看法,兩種結論,哪一種是正确的?二百多年來争論不休,目前“談情”說是主流,占上風;“談清”說處于下風。

那麼,一部《石頭記》到底是“談情”呢,還是“談清”呢?這裡必有一真一假,何為真?何為假?

“談情”,無疑是一部小說,“談清”,那将是一部政論,文體截然不同。

二百多年來,文本派強調“談情”;索隐派緻力于“談清”,各持一說。

“談情”還是“談清”,誰說了算?隻有一個人說了算,除他之外,任何人說了都不算,他就是作者、批者本人曹頫。

且看他怎麼說:

其一

作者倍菩提心,捉筆現身說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讀者但以小說古詞目之,則大罪過。(府·24F·LⅠ0467)

其二

看他所寫開卷之第一個女子,便用此二語以訂終身,則知托言寓意之旨。誰謂獨寄興于一“情”字耶?(甲·1F· JⅢ0051)

其三

……為續《莊子因》數句,真是打破胭脂陣,坐透紅粉關,另開生面之文,無可評處。(庚·21F·JⅠ0090)

從以上批語完全可以看出,“談情”是明修棧道,“談清”才是暗渡陳倉,才是“本旨”,因此,曹頫真實的創作思想是“談清”。

一部數十萬言的《石頭記》,其實就寫了一個字,── “清”,也就是當局最忌諱的“大清帝國”的國号。

談“清”,談“清”的什麼?畸笏叟說:

家國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運﹑其數,則略無差異。知運知數者,則必諒而後歎也。(甲·1F·JⅢ0053)

這裡的“君父”顯然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理、運、數。其理,盛極必衰;其運,起、盛、衰、亡,其數,運終數盡之數。

說白了,《石頭記》就是為大清王朝譜寫的一曲輓歌。

“大旨”是《石頭記》的一條準線,是《石頭記》的靈魂,它滲透到文本中的字裡行間,可以說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任何偏離“本旨”準線的解讀,均是“失旨”解讀,都是曲解、誤解、妄解、謬解……

“大旨”決定“本事”,探覓“本事”,必須從“大旨”入手。

由于特殊原因,《紅樓夢》的“大旨”具有以下特性:

1、隐秘性

這是由于曹頫的處境和創作思想決定的,曹頫時為“大清”罪臣,加上他立意要寫“大清”,這可是殺身滅族的事,所以,他的“本旨”,必須隐蔽起來。

2、特異性

一個活在“大清”盛世的人要寫“大清”必亡,是異乎尋常的。

即要寫“大清必亡”,又不能讓人看出來,寫法自然是獨特的、異于尋常的。

3、叛逆性

1727年的抄家,革職,讓曹頫頓然覺醒,國恨家仇凝聚起來的叛逆思想,必然反映在《紅樓夢》中。

4、多樣性

由于“大清”長達296年,十二個皇帝,有的與曹家關系密切,有的恩重如山,有的反目為仇,因此筆調自然不同,從而形成複雜多變的态度,所以“本旨”具有多樣性。

5、宏偉性

一個清代中期的人,要寫“大清”從成立到滅亡,自然是大手筆,大工程,宏偉,深遠,博大,前所未有。

6、預見性

曹頫寫《石頭記》時,正是乾隆時代,後邊還有六位帝王,他們走勢如何全憑預測,因此,曹頫必須開動腦子精心預測。

以上六個特性,顯示出曹頫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高瞻遠矚的卓越見識,還有高超的鬥争藝術,以及驚人的科學預見能力。

五、《石頭記》閱讀秘訣

《石頭記》該怎麼看呢?作者給了一些提示:

1、“真、假、有、無”辨識

《楔子》中甄士隐于夢中見“太虛幻境”牌坊兩邊有一幅對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這一聯在第五回又重複出現了一次,《紅樓夢》中這是唯一的一次重複,說明這一聯地位特殊,至關重要。

1767年後,畸笏叟批道:

叠用“真”、“假”、“有”、“無”字,妙。(甲·1F·JⅢ0046)

作者用意何在?僅僅是起一個重叠作用嗎?

不是的,作者是在提示:閱讀《紅樓夢》必須注意辨别“真”、“假”。

二百多年的紅學史證明:“真”、“假”不辨,造成了今天紅學界的混亂局面,特别是《楔子》中有幾句話,因為“真”、“假”不辨,讓無數紅學家陷入謬誤的深淵,且沉降其間,迷不知返。

《楔子》中有四句話是究竟“真”還是“假”?

這是一道詭異的選擇題,假使“真”為A,“假”為B,請問你是選擇“A”還是“B”?

第一句:“後因曹雪芹于悼紅軒披閱十載,增删五次……”

這一句是“真”是“假”?二百多年來絕大多數人選擇了“A”,認為這是一句真話。

對嗎?

讓我們來看看畸笏叟的批語:

若雲雪芹披閱增删,然後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弊了去,方是巨眼。(甲·1F·JⅢ0031)

顯然“雪芹披閱增删”這是一句假話,應該選擇“B”,它并沒有說作者是曹雪芹,但程偉元卻猜測性地認為作者就是曹雪芹,并且堂而皇之地寫到他刻印的程高本封面上。

1921年,胡适也選擇了“A”,并着手對曹雪芹進行考證,由此産生考證派。

第二句:“大旨談情”

這一句,人們大都選擇了“A”,認為這是一句真話。

筆者認為應該選擇“B”,這是一句假話。

到底是談“情”,還是談“清”,諧音規則适用不适用這個字?作者本意是“情”?還是“清”?

一字之差,差之毫厘,逆之千裡。

文本派相信了前者,遂産生了“文本派”。

第三句: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甲·1F·JⅢ0033)

這是《楔子》中第一首标題詩的批語,相關批語也有一個辨别“真”,“假”問題,一部紅學史證明絕大多數人選擇了“A”。

對嗎?

筆者研究認為:八十回《紅樓夢》是完本,不是殘本。

這條批語是為配合文本造假設置的,許多人相信了它,選擇了“A”,由此産生了續書派。

第四句:甄士隐

脂硯齋在此句下批道:

托言将真事隐去也。(甲·1F·ZⅡ0028)

根據“甄士隐”諧音:“真事隐”,及脂硯齋批語顯然這一句應該選擇“A”,可是文本派卻選擇了“B”,置若罔聞。

索隐者和探佚者都是選擇了“A”,遂産生了索隐派和探佚派。

由于選擇“A”,選擇“B”不同,四句話産生了考證派,文本派,續書派,索隐派,探佚派五大流派。

辨識“真”,“假”,是閱讀《紅樓夢》的“要訣”之一,也是一個基點,沒有辨識“真”,“假”的能力,勿談紅樓。

曹頫造“假”,是形勢所迫;

要研究曹頫造“假”的手段;

要鍛造識假的“巨眼”。

2、《石頭記》中有身後事

女娲補天遺石經過“幾世幾劫”後回到山下,作者通過空空道人的眼睛,浏覽了全文,隻見後面又有一首偈,雲: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無材可去補蒼天”句下有一批:書之本旨。(甲·1F·JⅢ0012)

是作者感歎無材嗎?不是的!

作者将自己的形像定為“女娲補天遺石”,書中反複申明了:━━“不補天”

所以,“書之本旨”,不是說“無材”,而是蓄意“不補”。

“枉入紅塵若許年”句下也有一批:慚愧之言,嗚咽如聞。(甲·1F·JⅢ0013)

這條批語是1767年後畸笏叟的批語,此時,曹頫已經是七旬老人,回顧一生,無所建樹(紅樓夢尚未走紅),感慨萬千,所以說:“慚愧之言,嗚咽如聞”。

“此系身前身後事”,這一句非常重要,它告訴我們《石頭記》一書的寫作範圍,即:既有身前事,也有身後事。

誰的身前、身後事?當然“石頭”了,也就是作者了,“石頭”、“作者”又是誰?

根據曹頫“異筆”研究 ,我的判斷作者是曹頫,曹頫約生于康熙37年(1698),乾隆49年(1784)尚在人世。他的一生經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們的事迹曹頫列為“正筆正文”。

所謂“身前事”即是指《大清》前六朝之事,即: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六朝事。

“身前事”好寫,有曆史記載,世間傳說,“身後事”則難寫,完全憑預測,沒有龍象之力者,━━即能把握朝代運行規律之能力的人,是不敢寫的。

我的一位朋友看了我的《高曰解紅樓》一書後,不解地問我:“曹頫是乾隆時代的人,他怎麼會寫出後六帝的事?”

是的,人們都會這樣問:曹頫為什麼要寫身後事?“身後事”指什麼事?曹頫是怎麼寫的?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寫“身後事”呢?這是為了完整地寫“清”的需要,如果是寫“情”,就不必要了。《大清》立世有十二帝,曹頫隻活到第六帝,一一乾隆時代,但要完整地展現它的興衰,必須寫“身後事”。

第二個問題,“身後事”,指什麼事?

“身後事”則是指: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之事,當然主要是指它們如何衰亡的。

第三個問題,曹頫是怎麼寫的?

曹頫,他根據我國曆史上各個朝代衰亡的規律,預測出《大清》衰亡的大緻過程,然後以仿《推背圖》的手法,寫出《大清》的後六世的衰亡之路。

說實在的,沒有龍象之力者,一一即對曆史沒有深刻的認識,沒有準确的把握能力者,沒有掌握世道之運之數之能力者,是萬萬做不到的。

曹頫,就是具有這樣的龍象之力者。

“倩誰記去作奇傳”,倩,請的意思,請别人代做。

曹頫不僅自己大量抄書,批書,改書,也希望别人廣為傳抄,以求得流傳。

寫“身後事”,是《紅樓夢》的突出處,與衆不同處,奇異處,曆史上隻有《推背圖》之類的書,屬于寫“身後事”。

“此系……身後事”是《石頭偈》的要點,牢記這一句,并掌握了它的涵義,就能把握《石頭記》的脈絡,對準确地解讀《紅樓夢》具有重要意義。

3、隻取事體情理罷了

當空空道人責疑石頭上所記之事:“無朝代年紀可考”時,石頭笑答:“我師竟假借漢、唐等年紀添綴,又有何不可?”

接着鄭重地告訴他:“不過隻取其事體情理罷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紀哉!”

“隻取其事體情理罷了”,看似一句普通的話,卻是作者有意透露的閱讀《紅樓夢》的要旨,要訣,金玉之言。記住作者這一句話,再閱讀《紅樓夢》時就會一順到底,再無障礙。

作者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紅樓夢》中“滿紙荒唐言”,假話連篇,還有詭秘的結構,神秘的寫作秘法,奇異的文筆特點等,加上作者的“遊戲筆”,“反逆筆”,“遊龍筆”等僞裝太多,所以,隻要抓住要害就可以了。

作者此話的含義就是《紅樓夢》中表面上的東西不要太顧及,甚至于不要管,不要理會。

具體的說,主要有:

1、不要管《紅樓夢》中的紀年,有些紅學家不辭辛苦編制了一個“紅樓紀年”,可又對紀年中出現的前後矛盾的現象不知所以,那個紀年是曹頫為編造正面小說虛構的,沒有任何價值。

2、不要管人物是男是女,因所有正冊,副冊,又副冊中的十五钗隐寓都是男子,而你閱讀時,仍當女子看往往造成失誤。

3、不要管書中的倫理關系,如賈政與寶玉正面看是一對父子,實質上是一對冤家仇人,賈政毒打寶玉,有人還說:“該打!”

又如王夫人與寶玉是一對母子,可是在《芙蓉女兒誄》中,寶玉則毫不客氣地寫下:“箝诐奴之口”,“剖悍婦之腹”的詞句。

4、不要管誰說的,誰做的,因為作者寫作中常常用一些“反逆之筆”,你要認真計較誰說的誰做的,那樣《紅樓夢》就讀不下去了。

如黛玉寫的三首《手帕詩》,實質上是吐露寶玉的真情,隻有看作是寶玉的詩才對。

還有《葬花吟》,那不是黛玉在吟,是寶玉在吟。

5、不要管書中人物出現的順序,按理應該先寫秦可卿,之後是元妃,妙玉……,可是,《紅樓夢》沒有按十二钗順序去寫,因此,書中就出現了前後順序颠倒的現象。

6、不要管書中是作詩,猜謎,過生日,行酒令,講笑話,……你隻追尋其中的“本旨”就可以了。

什麼是“事體情理”呢?

就是“事體”的真相,本質,根據“草蛇灰線”秘法,鍊接曆史,鍊接現實就一通百通了。

4、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楔子》結束時,題一絕雲: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難就難在“癡”和“味”上。

作者癡,實質上是說“寶玉癡”,“癡”,指癡情,書中多處描寫了寶玉的癡情,如:

第五回,還是小兒的寶玉,在警幻仙姑秘授雲雨之事後就與兼美成親了;

第六回,寶玉、襲人偷試雲雨;

第八回,寶玉與寶钗一起看“通靈玉”,賞“金項圈”,十分親近;

第九回,寶玉、秦鐘與香憐、玉愛“八目勾留”;

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寶玉“直噴出一口血來”;

第十八回,賈元春省親, 見到寶玉,攜手攔于懷内,淚如雨下;

第二十三回,寶玉、黛玉同看《會真記》,情不由已對黛玉說:“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第二十八回, 寶钗褪紅麝串時,寶玉為她的一段酥臂動了羨慕之心;

……

還有吃金钏兒嘴上的口紅,為平兒理妝,觀賞晴雯撕扇,替香菱換裙,喂金钏兒香雪潤津丹等等,寶玉似乎對所有女兒都“癡”,是真“癡”,還是假“癡”,還是别有用意?

一句:“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都說寶玉癡,可誰知道其中“真味”呢?

作者在這裡已經暗示出:“癡”中另有“味道”。

當我們揭開了《紅樓夢》的人物隐寓後,“癡”的真相就明白了。

秦可卿隐寓努爾哈赤,兼美就是秦可卿的化身,寶玉與兼美成親,顯然是不可能的,這是暗喻曹世選被誘入清。

還有寶玉、襲人偷試雲雨一節,“俗眼”看紅樓都相信那是一件真事,其實是作者仿《莊子》手法,以“寶玉、襲人偷試雲雨”故事寓言寓事。襲人隐寓多爾衮,這是暗寓,曹振彥加入正白旗,與多爾衮關系極為密切,入情,其實是入“旗”。

書中寶玉與黛玉的關系是《紅樓夢》一書的主線,人們都把他倆看作是一對戀人,真實情況是,黛玉隐寓康熙,寶玉隐寓曹頫,曹頫第一次見到康熙時康熙已經50多歲,而曹頫年僅8歲,且都是男性,何來相戀?

一個“戀”字,表達了曹頫對康熙對曹家三代宏恩的感戴之情,這個“戀”是真的,是孫兒對祖父般的“愛戀”。

二玉(寶玉與黛玉)之情确實是“情”,二寶(寶玉與寶钗)之情卻是“不情”,最典型的就是第三十六回賈寶玉夢兆绛雲軒,借夢中呓語公開表明:不要金玉姻緣。

“癡”之味,有真有假,有深有淺,為平兒理妝,是真情,平兒隐寓怡親王,怡親王對曹頫非常好,書中曹頫甘心情願為平兒效力。

替香菱換裙,則另有涵義,香菱隐寓故太子胤礽,作者借換裙回應雍正绫綢不經染。

喚齡官避雨,是暗示賈薔(隐寓雍正)是無情之人,不必為他癡情。

總之,《紅樓夢》中的寶玉之“癡”内涵極其豐富,需要認真地辨析,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就是癡迷。

一篇《楔子》,全面地深刻地隐晦地簡介了《石頭》一書,内容博大精深,所談及的都是《石頭記》一書至關重要的問題,初讀時如雲遮霧罩不知所雲,隻有在全書解讀之後,回頭重讀《楔子》才能看出一個大緻眉目。

《楔子》是全書的一個總綱。

高 曰

2017、06、2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