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删詩說?“删詩”指的是春秋時期,詩歌是很多的,據司馬遷說有3000多篇,後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孔子删詩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删詩”指的是春秋時期,詩歌是很多的,據司馬遷說有3000多篇,後來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
“删詩”問題是《詩經》學史上的一大公案。唐代以前沒有什麼争論,但是,從唐代一直到清代大緻上争論了1000多年,直到近當代,大家才基本上有了比較一緻的看法,認為孔子的“删詩”不能夠成立。
“删詩說”最初出于司馬遷,後來班固、鄭玄都支持這個說法。到了唐代的孔穎達編寫《毛詩正義》,為鄭玄的《詩譜》作疏,才開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穎達隻是說孔子不會删去這樣多的詩,倒沒有公開否認孔子的“删詩”。
後來支持“删詩說”的著名人物有歐陽修、程灏、王應麟、馬端臨、顧炎武、趙坦、王崧等人;反對“删詩說”的陣營要大一些,有鄭樵、朱熹、呂祖謙、葉适、朱彜尊、王士祯、趙翼、崔述、魏源方玉潤等。現代的主要反對者是梁啟超、胡适、顧颉剛、錢玄同等。當代的《詩經》學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詩”的說法。
支持孔子“删詩”說法的理由不外乎是:出于對《史記》的信賴和尊重;出于基本情勢判斷即,500年間不可能隻有300首詩歌;出于《論語》中孔子談到的他對“詩”的處理。回到上一個問題是,既然有着大規模的“采詩”行為,采集的詩歌一定是非常多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