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識一成語——見微知著。
故事起源于商朝,纣王執政初期,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發展生産,天下安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有一日,大臣箕子發現纣王差人用象牙給自己做了一雙筷子,便感到非常不安,箕子認為:吃飯的筷子都要從木制換成象牙的,那盛飯器皿當然不會用陶瓷的,定然上升到用白玉或者象牙的,所食飯菜必然會變成山珍海味,飲食奢侈,宮殿必然更加華貴奢侈,玩樂必将盡奢華之能事,無所不用其極,于是帝王縱欲享樂之始,天下社稷敗亡之端。
後五年,因纣王驕奢淫逸,被武王出兵讨伐,兵敗牧野,身死鹿台,商朝滅亡......
《韓非子·說林上》中評價此事:“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箕子當然智慧非凡,能以小見大,洞察未來,值得世人欽佩,但是智慧的背後,不是空洞的不可學習的神秘,而是存在某種可以追究的根據,據此逐漸推敲,便可對後來之事窺探一二。
其實箕子在推敲這件事的時候有兩個關鍵,分别是狄德羅效應與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當然箕子并不知道這兩個名詞,但是其智慧洞察到了這兩個規律的普遍性)
一、狄德羅效應:(也稱配套效應)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适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箕子在看到一雙筷子的時候,就敢斷定從此纣王的衣食住行都必将更加奢侈,因為在纣王眼裡,隻有白玉盤子才能配得上象牙筷子,也隻有富麗堂皇至極的宮殿才配得上自己,所以纣王的生活消費一路指數型上升,直到這樣的生活将他的雄心壯志盡數消費殆盡。
中國有句俗語: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同樣的道理
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消費某種物品的數量越多,即某種刺激的反複,使人生理上的滿足或心理上的反應減少,從而滿足程度逐漸減少。(饑餓時的第一個包子無比美味,第二個依舊美味,第四個、第五個,美味程度逐漸下降,第十個可能甚至覺得惡心,也就是說同樣是一個包子,帶給人的滿足感是在逐漸下降)
用這個規律對纣王的消費行為進行預測:第一次把木制筷子換成象牙的,感覺相當好,這世間除了我還有誰能用得起。但是下一次換成白玉盤子的時候就沒有這麼強烈的刺激與新鮮感了,所以下一次還想要這樣的新鮮感,必須要加大“藥量”,來點更猛的,美食要更多的,宮殿要更加豪華的(後來的事實确實證明其消費力度大大增加,酒池肉林,興建鹿台等等)。以至于尋歡作樂,尋找刺激的尺度直線上升,最終因此影響朝政,回天乏力。
明白了這兩個樸素的規律,再回過頭去看當時箕子所見,說不定我們會有同樣的聯想與預測。見微知著雖然被稱作是聖人方才具有的才能,但是其中奧妙也可被窺探一二,當了解了這個世界足夠多的規律,“一葉落知天下秋”也非難事了。
然而不論何種解釋,都是在已知結局的立場去迎合今日的結果,真正的曆史發展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通過狄德羅效應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也隻是僅僅讓我們多了一些對于世界的認識。如果單單憑這個就能隻從換筷子推測出國家滅亡,當然是漏洞百出,最終的結論也隻有在箕子本人的時代才有意義,做出正确的判斷要綜合考慮的信息太過繁雜,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更加反映出聖人見微知著的非凡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