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故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自從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在自家門口悠悠然吟出此句,菊花在文學史上的形象陡然光輝起來,從一無足輕重的觀賞花,變成最能體現隐者氣節的“花之隐逸者”。
同一篇文章中,言道“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這一點倒不假。但無論世人怎樣,陶淵明對菊花的喜愛确乎對唐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唐朝的幾個著名詩人幾乎無一例外賦過菊花詩。
有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有岑參的“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有趙嘏的“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有白居易的“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有李商隐的“紫雲新苑移花處,不取霜栽近禦筵。”
此外,還有“落第詩人”黃巢最為著名的“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雖然詩人寫菊花有諸多詩歌文章,但是每個人生活經曆不同,看待菊花的角度不同,故此總能寫出不重樣的菊花詩。
這篇文章,就為大家介紹中唐詩人元稹的一首《菊花》。這首詩立意新穎,獨出心裁,是唐代菊花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詩篇】
菊花元稹 〔唐代〕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誦析】
這首詩并沒有什麼特殊的創作背景,大概隻是元稹在長安做官時,在宮中或者長安大街上看到了盛開的菊花勾起詩興,遂有這樣一篇小詩傳世。
詩歌從題材上看屬于詠物詩,并沒有特别明顯的情感寄托,所以對其背景倒也無需苛求。
第一句起筆便耐人尋味。“秋叢繞舍似陶家”,秋叢,這裡指一叢一叢的秋菊;菊花繞着人家的屋子,令詩人一瞬間有些恍惚,“我這是在哪裡,是來到陶淵明的住所了嗎?”
這片刻的恍惚正是妙處,本來隻是寫賞菊之實景,加入“陶家”二字,場景就變得有虛有實,也在時間上拉出一條長線,詩歌的内容就豐富許多。
首句寫初見,次句便是賞完菊花之後。“遍繞籬邊日漸斜”,元稹當然不肯放過這樣一個賞菊的機會,圍繞着籬笆轉了一大圈,等他回到原點的時候,卻發現本來高高的太陽已經快要下山了。“遍繞”二字體現出元稹對賞菊的沉醉其中,“日漸斜”則反映時間之久,從一個側面證明元稹對菊花的喜愛。
前面兩句都屬于對賞菊實景的描寫,從第三句開始,則是詩人主觀情感的吐露。
“并不是在所有花中我更喜歡菊花,為什麼會沉醉賞菊呢,因為菊花開過之後,後面就再沒有可以賞玩的奇花了呀。”
這最後一句,其實很像“我花開後百花殺”句意,不過一句強調菊花之後無花,一句強調菊花開時無花,着眼的時間點并不相同。
整體看這首詩,一二句對賞菊場景的描寫便有新意,詩人并不直接描寫菊花繞屋的盛況和顔色、花瓣等細節,而是通過寫自己沉浸其中,不覺白日将斜的恍惚感側面襯托菊花之美;三四句的抒情,更不從人們賦予菊花的種種氣節起筆,而是着眼于她開放時間之晚,描寫她不與百花争豔,卻在寂寥深秋為世人送上一縷芬芳的美好品質,更令人覺得聞所未聞,新穎而自然。
詩歌語言近似白話、通俗好懂,但卻絲毫沒有掩蓋作者布置其中的巧妙構思與安排,整篇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味悠長。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會立即删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空青詩詞日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