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耿子葉)六月中下旬,順義區北小營鎮前魯各莊村的麥田剛剛完成麥收,七月初,這塊田地已經插上了水稻秧苗,經過兩年的嘗試,劉曉輝初步實現了稻麥兩茬的種植方式。7月8日,前魯各莊村箭杆河邊合作社社長劉曉輝帶着大米、鴨蛋等農産品,在張堪文化節上展示,他告訴記者,稻麥兩茬曾是父輩們的心願,經過試種目前也初步實現了小麥和水稻的輪作,今年合作社種植水稻的面積有所增加,達到了210多畝,目前已經完成插秧。10月中旬,水稻收獲後,這塊稻田将進入休耕期,為來年種植做準備。
7月8日,張堪文化節上,村民在進行插秧展示。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據曆史記載顯示,北小營鎮曆史悠久,西漢初期,在狐奴山下,北府村南,設有狐奴縣,屬古漁陽郡。而北小營鎮地區種植水稻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當時漁陽太守張堪于狐奴山下開創北方種植水稻先河,史稱 “漁陽惠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同時,志美行厲、乘折轅車、情同朱張、樂不可支、麥穗兩歧,也均是出自順義且與張堪有關的成語典故。
土生土長的前魯各莊村人劉曉輝,對張堪文化耳熟能詳,2012年,他從文化公司轉行開始種水稻,“當時就想從張堪文化延伸到農業,加上小時候種稻子的畫面經常浮現在腦海裡,就想到種水稻。”雖然沒種過水稻,但劉曉輝也向父輩們讨教經驗,從五六畝水稻田開始試種,今年面積又有增加,水稻種植面積突破了往年的最高值。
今年的文化節活動豐富多彩,市民可以體驗捉泥鳅、插秧、濕地徒步、撿鴨蛋等農業趣味體驗活動。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現在種地和以前大不相同,過去農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如今新一代農民通過無人駕駛插秧機等科技手段種田,農民不累,種出來的糧食也安全,這是劉曉輝從事農業後切身感受到的變化。他告訴記者,父輩們很早之前就想實現稻麥兩茬,但在北京收小麥和種水稻的時間非常緊,從小麥收獲到水稻插秧,中間隻有十多天時間,但是要完成收割、滅茬、撒肥、旋耕、上水、耙地、插秧等多個步驟,稻麥兩茬種植能夠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機械化種植。
在北京地區稻麥兩茬種植并不多見,記者向相關農業專家了解到,在北京地區,稻麥兩茬的種植方式已經很多年沒有過了,甚至要追溯到二十多年以前。
通過麥子和水稻輪作種植,水稻與鴨子共存,每兩年休整地塊時種一季油菜花等種植辦法,在劉曉輝的200畝有機水稻田裡,實現了不打藥不施化肥,鴨子成為“除草員”。“稻鴨共存的方式,經過五六年的摸索基本形成,水稻成熟的時候,鴨子正好出欄,同時也能夠增加一些三産的體驗項目,我們也在探尋更合理的高标準有機農業的生物循環系統。”劉曉輝介紹,現在這塊地裡的水鳥種類特别多,一到黃昏的時候成群結隊的白鹭在稻田裡,還有野鴨子留宿,後續計劃組織攝影愛好者到這來拍拍鳥。
7月8日,張堪文化園,一名小朋友在稻田間捉住一隻泥鳅。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通過嘗試多樣的種植方式,劉曉輝嘗到了甜頭,田地裡産出的大米、面粉、大豆、菜籽油、鴨蛋、鴨肉等多樣農副産品,受到了顧客的認可,除了在線上銷售,還成為了“順意好禮”。劉曉輝說,“水稻不僅代表了前魯各莊村,也是北小營鎮甚至順義區的文化積澱。”
7月8日,張堪文化園,市民在荷塘邊休閑觀賞荷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記者了解到,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文旅融合,北小營鎮已經連續5年成功舉辦水稻插秧節、豐收節,吸引了大批遊客到此打卡,體驗北國江南的獨特魅力。下一步,順義區将繼續挖掘張堪文化和狐奴文化價值,探索“休閑農業 鄉村旅遊”模式,推動“張堪文化”品牌建設,把文旅融合大文章做深、做實、做精彩,賦能鄉村振興。
編輯 唐峥
校對 柳寶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