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默讀對閱讀能力的影響

默讀對閱讀能力的影響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1 19:16:08

默讀對閱讀能力的影響?作者:楊鳳(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默讀對閱讀能力的影響?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默讀對閱讀能力的影響(從紙讀)1

默讀對閱讀能力的影響

作者:楊鳳(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閱讀伴随着人的成長,也見證着時代的進步。近年來,通過移動智能終端接受融媒傳播的數字化服務,有聲閱讀快速成為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下的全民閱讀新形态。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有聲行業市場活躍用戶規模已達8億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億人次,其增長速度、增長規模令人驚歎。

數字閱讀形态催生的有聲閱讀,已經讓我們從“紙讀”曆經“屏讀”,走進了最新的“聽讀”模式。這種模式不是簡單地以“耳”代“目”,而是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進步中,對“耳”“目”分割帶來的閱讀障礙的漸進破除,是二維文字語言閱讀重新與一維有聲語言傳播優勢相疊加,從而向三維視聽語言躍進的一個階段。

下一步,随着無障礙移動互聯、虛拟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媒介融合形态持續演進,可以預見,數字閱讀即将進入更加先進和鮮活的三維形态,從數字化有聲閱讀進一步走向沉浸化的視聽閱讀。信息化時代的“書香中國”正在走來。面對這一發展趨勢,當下的智慧圖書館、網絡書店、數字出版、有聲内容行業等數字閱讀服務提供者,有必要主動适應并積極作為,努力推動數字閱讀新形态下的全民閱讀蓬勃發展。

《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閱讀産業總體規模達415.7億元,增長率達18.23%。圖為在第八屆數字閱讀年會上,讀者體驗全景沉浸式閱讀。資料圖片

用耳朵完成“閱讀”,豐富人們的閱讀需求

通過文字語言獲取信息的傳統閱讀形态,完成了人類第一次閱讀轉型,即從原始有聲語言的一維線性傳播,到文字符号系統的二維平面傳播。這一閱讀轉型,解決了原始有聲語言傳播的主體伴随性和轉瞬即逝性的限制,拓展了閱讀者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的主動控制和調節權限,并形成了成熟完備的社會文化規約。這是社會文化行為劃時代的進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傳播語言和傳媒技術的進步。但是,伴随着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近些年來,原本已經歸入小衆化、隻針對少數閱讀功能障礙人群的有聲讀物,再一次回歸大衆視野,形成了“聽讀”的有聲閱讀新景觀。人們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時間,用耳朵完成“閱讀”,這為人們的閱讀行為提供了便利,也豐富了人們的閱讀需求。

表面看來,數字化的有聲閱讀最大特點是解放眼睛、回歸耳朵,重新讓人們以“耳”代“目”,但本質上,有聲閱讀與原始有聲語言傳播存在根本區别。通過移動互聯和數字技術,有聲閱讀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統賦予閱讀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調節主動權,如反複閱讀、選擇自主、快慢自主、時空自由等,甚至在主觀意願下,還可以進行跳躍、摘要、文字與聲音轉換,同時又将有聲語言的情感溫度、互動交流、現場感等特征優勢重新接納進來。因此,有聲閱讀并非從文字符号系統的二維平面傳播,倒退回有聲語言的一維線性傳播,而恰恰是數字閱讀形态對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推動閱讀在數字空間的繼續延伸,是未來人類閱讀行為不再因媒介技術限制而“耳”“目”分割的發展雛形。

之所以說是“雛形”,是因為當下的有聲閱讀,還不能完整充分地整合一維線性有聲傳播和二維平面文字語言傳播的全部優長特征,還沒有充分展現出三維視聽閱讀形态的立體傳播樣貌和優勢。面對文字語言閱讀模式下伴随的深度理解、邏輯分析、理性建構空間,視線掃描對重要信息的敏感反應、随時聚焦,目前的有聲閱讀模式還不能很好地提供需求解決方案和對應功能設計。但是,随着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叠代升級和應用拓展,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些問題得以深入解決的可能。

信息化時代的視聽閱讀,可能成為未來占據先導地位的閱讀新形态

當下,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正迎來叠代升級後群聚效應的又一輪爆發。無障礙移動互聯、虛拟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等新技術應用的聚合發展,已經是可預見的前景,其帶來的将是數字媒介形态從二維到三維的全面融合和升級。新的數字媒介形态可以輕松解決有聲閱讀對視覺的屏蔽,也可以充分解放文字閱讀和傳統視圖對傳播多樣性和開放性的壓縮,它的立體性和多向度,将是對一維有聲語言傳播和二維文字語言傳播各自優勢的充分融合。這為既有的屏幕閱讀、移動閱讀、有聲閱讀等各種傳統互聯網視聽模式下的數字閱讀服務,帶來全面整合的重大契機。

實際上,在這之前,既有的數字閱讀已經在不斷嘗試,努力推出一些帶有三維空間特征的服務體驗,諸如虛拟場景、互動繪本、交互閱讀、立體閱讀、共創圖書等具有某些開放性與動态性的全新産品,隻是限于媒介融合形态尚欠成熟,這些閱讀服務基本上處于小衆化的應用探索,功能相對簡單,體驗感不足,難以在大衆層面進行普及推廣。然而,面對新一輪的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應用叠代,這些功能融合與應用創新,必将迅速補齊短闆,加快适配需求,其服務體驗必然以更加舒适、便捷、貼合實際需求和人們接受習慣的方式出現。那麼,這些小衆化探索也就具備了向大衆化普及的條件,直至成為全民閱讀的新形态。

或許,文字閱讀經由數字化服務的有聲閱讀,最終走向信息化時代的視聽閱讀,可能成為未來占據先導地位的閱讀新形态。當然,這一進程并不意味着傳統閱讀方式的退出,正如有聲語言傳播在經曆幾千年文字語言傳播過程後并未消失,每一種新的閱讀形态出現,與原有形态不是單純替代關系,而是彼此疊加融合的關系。也正是這種疊加融合下的閱讀變革,将給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前景。

未來的人工智能可能成為人格化的“閱讀服務員”,圖書館可能具有“遊戲化”意味

未來,互聯網與數字技術叠代升級後的應用場景與現實融通,究竟能産生怎樣的激發效應和賦能效果,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就閱讀而言,我們不妨暫且設想一二。

三維數字媒介形态可以創設虛拟原生應用場景,也可以開發虛拟孿生應用場景。未來的數字圖書館、網上書店等閱讀服務提供者,完全可以實現虛拟場景化應用,乃至與現實場館融通;未來的讀者,則可以随時随地以視聽全感官接受模式進入閱讀場景,從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視聽體驗跨入三維沉浸模式下的視聽體驗;未來的人工智能,可能成為人格化的“圖書管理員”“閱讀服務員”,提供面對面、一對一、全天候的交互服務……這些都将是可以廣泛普及的服務應用模式,能夠提升人們的日常閱讀體驗。

而更加深刻的變化則在于未來的“圖書”本身。未來數字媒介形态帶來的視聽融合沉浸式閱讀,不僅僅是對閱讀環境而言,更是對閱讀行為本身而言。基于外圍服務的應用場景想象,遠未觸及三維視聽閱讀形态的核心特征。三維視聽閱讀是對信息的綜合感官接受方式,“沉浸”不僅僅是虛拟應用場景帶來的環境沉浸,更多的是在有聲語言、文字語言、視覺語言諸形态同時并存或自由即時切換,乃至與内容信息發生高複雜度、高拟真化的交互行為中,所帶來的内容沉浸,人類閱讀行為有史以來一直存在的“耳”“目”分割,至此将消失。這種沉浸感受,之前隻能通過人的閱讀想象在個體腦海中實現,未來卻可以通過科技轉化,在數字媒介形态下的虛拟時空中具現,成為“真實”的、可感、可聽、可視、可觸、可塑的“信息體”。

閱讀形态對内容生産和服務模式必然具有重塑和再造作用。我們仍以圖書館和數字閱讀内容服務提供者為例。未來的圖書館或許将在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智慧圖書館、虛拟圖書館等一系列技術應用充分發展之後,整合為一種具有“遊戲化”意味的圖書館,服務方向不僅在于進行“館”的數字化場景設置,更在于開發“書”的數字化閱讀方式,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三維數字媒介形态的閱讀體驗,打造全新服務内容,而不是将傳統業務模式簡單搬進虛拟環境。同樣,視聽閱讀形态下的“圖書”應該如何生産,其作者是否将從個體為主轉換為群體、團隊為主,抑或加入人工智能手段,我們尚難以測度。但作為雛形的有聲閱讀内容生産,當下可見的生産模式已經迥異于傳統文字圖書,這不能不讓我們對未來視聽閱讀的内容生産模式産生豐富的想象。

總體而言,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正驅動數字閱讀加速走向新形态,一個全新的閱讀時代正向我們走來。屆時,人們将能夠在虛拟與現實融通的無限制時空内,回到全感官傳播場景,使閱讀克服單一感官接受所造成的各類時空障礙、符号障礙和體驗障礙,甚至新的閱讀形态,亦會反向催化和規約未來數字空間的社交、傳播、内容服務等社會行為和文化形态,這将是未來數字社會的重要建構力量。

當然,無論未來的數字閱讀走向何處,傳統的紙質閱讀都會相随相伴。人類曆史上每一種閱讀方式、閱讀形态,都有其獨特價值與意味,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體驗與感受。未來的閱讀社會,必然是不同閱讀形态相互疊加下的學習型社會;未來的“書香中國”,将呈現數智賦能與紙韻墨香相互輝映下的全民閱讀氛圍。不同閱讀方式的價值與特征,隻會在數字閱讀新形态不斷生成、不斷融入的進程中,愈加鮮明突出、意味隽永。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08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