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講,近親繁殖将會增大子代中有害隐性基因變為純合子傳給後代的機會 ,并直接導緻生殖成功率的下降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
在1876年,達爾文也提出近親繁殖可能會降低人體的适合度,近親繁殖可能造成子代畸形、殘疾或遺傳病多發,且這種理論同樣适用于動物。
看來,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近親繁殖都是種群快速滅亡的罪魁禍首。人類還好,可動物們該如何避免呢?
先看看人類:高貴和強大的貴族在近親繁殖下快速滅亡在以往的歐洲貴族中,為了保證血統純正,大多會選擇近親繁殖。确實,這樣做可以讓族群中的優良基因得以延續,殊不知,在近親之間,擁有幾乎相同的基因,在結合過程中,也可能将攜帶的有害隐性基因發揚光大。
最有名的,當屬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在18世紀前,該家族實力強悍,從中走出了多位國君。哈布斯堡家族自認為是高傲不可攀的家族,為了不讓外人沾惹他們的貴族血統,他們十分推崇近親結婚,并将這種習俗一直保持着。
然而到18世紀時,哈布斯堡家族逐漸家道中落,并快速走向滅亡。強大貴族的消失,總有原因的,據後來的科學家研究表明,近親通婚是導緻它滅亡的罪魁禍首。
因為在翻閱資料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他們家族成員的面貌幾乎趨于一緻,且越往後越像“鞋拔子臉”,到了終結者洛斯二世時,還發現他身上患有嚴重的腎病,以及基因紊亂導緻垂體激素不足,這可能就是曆代近親遺傳的傳染病。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基因型為AA、Aa和aa,假設有一對等位基因A和a,A作為健康顯性基因,a作為有害隐性基因,當個體中出現aa基因時,就可能患病。
當然,如果是 AA和Aa結合,後代可能會出現AA、AA、Aa、Aa四個中一個,因為A是健康的,隐形的a就可能被壓制住。
如果是近親結婚,就可能是同樣的基因結合,就會出現Aa和Aa的可能,到這時,後代就存在AA、Aa、Aa或aa的基因,當有害隐性基因碰撞在一起,後代的患病幾率就在四分之一。
況且,這隻是一個等位基因的概率,更何況,我們人體中的有害隐性基因可不止一對,通過科學研究,近親通婚的風險率是正常婚配的125倍。就好比,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完全健康,但不能保證配偶也沒有病,這種概率問題,遲早也會在後代中表現出來。
所以,人類通過成熟的婚姻法來約束近親通婚,同時,也形成了潛移默化的觀念問題。
在動物界中:近親繁殖同樣會加速種群的衰敗和滅亡
自然界的動物們,在近親繁殖的情況下,有害隐性基因的延續方式也和人類相同,自然也會出現諸多疾病。
1977年時,有科學家在非洲的安伯塞利盆地開展過狒狒實驗,雄狒狒十分袒護自家孩子,甚至在成年後也不允許其它狒狒接觸它,最終占為己用,成為了近親下的犧牲品。
在長達幾十年的數據研究中,雄狒狒和自家後代繁殖的幾率在40%左右,而這些繁殖的後代體弱多病,壽命比遠親繁殖縮短了整整8年(正常壽命約20年),緻病比例也接近40%。
而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一份研究表明中,他們綜合了88個物種的實驗,發現活動圈子小、種群數量少或在惡劣環境下的動物們,都不排斥近親繁殖。看來,近親繁殖也是造成動物種群衰敗的主要原因。
說不定我們認為的瀕危動物,人類幹預生存環境是一方面,它們自身為了繁衍後代而被迫産生的近親行為,也有很大原因。比如野生的大熊貓、華南虎等,本就是獨居動物,随着數量越來越少,能繁衍的對象也越來越少,時間久了,被迫的近親繁殖,就加快了它們的衰敗和滅亡。
就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這份研究中,狗是88個物種之間近親繁殖概率最高的。
衆所周知,狗的嗅覺十分靈敏,在正常情況下,即便分離多年,狗也能聞出自己親屬的味道,按道理也會産生排斥的行為,可狗不會,它們識别氣味的方式很特别,其中一個是聞屁股。
當狗嗅到對方散發的性激素味道時,就會失去理智,這是本能反應。因為少了人類的條條框框進行約束,它會覺得理所當然。
再者,現在的狗很孤獨,基本是“一人”獨處,在它的理念中,也渴望能繁衍後代,它當然會抓住這稍縱即逝的繁衍方式。近親與否,它沒法管,也管不着。
那些純種狗、純種貓之所以很貴,也是人類幹預後的結果,就像哈布斯堡家族一樣,一味地追求血統純正,隻要是健康的,就将擁有至高無上的待遇,其實,在純種狗的背後,造成意外的狗也不計其數。
那大部分動物是如何避免近親繁殖的呢?
世界上的動物有千萬種,它們深谙生存之道,為了不被自然界淘汰,它們也會想盡辦法去避免近親繁殖,用到的辦法也層出不窮。
1、氣味識别
大多數動物都具備敏銳的嗅覺,辨别氣味是它們常用的辦法,以蟋蟀為例,科學家将一隻同代蟋蟀和遠親蟋蟀做上記号,并放在了同代蟋蟀的群體中,結果同伴們都喜歡遠親蟋蟀,這是因為蟋蟀嗅到了同類基因,它們在刻意避免近親繁殖。青蛙、烏龜等動物也是如此。
2、遠走他鄉
在北美洲,有兩種田鼠和白足鼠通過兩性外遷的方式來避免,這些幼鼠在成年前,都喜歡跟着家族成員嬉戲打鬧,可當它們成年時,這些幼鼠就會“絕情”的離群生活,走得遠遠的,再也不會回來“探親”。比如大猩猩也屬于兩性外遷的動物。
除此之外,還有靠單性外遷的動物,比如鳥類動物常見于雌性外遷,這是因為雄性占領的領地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後代,這時隻有雌性向外疏散,才能更好的穩定種群的質量。
也有雄性外遷的動物,比如獅子、羅猴和部分有蹄動物,它們均為一夫多妻制,雄性的存在,更多是保護種群和捍衛領地,它們很少撫養後代,雄性完成任務後,就會轉戰下一站,或者被其它雄性驅逐。
3、辨認舞姿
在鳥類動物中,很多鳥從小就學會了各種辨别親屬的舞姿,比如鷗和丹頂鶴,都喜歡成群結伴,但繁殖時很少混亂。動物園相關專家發現,到了繁殖期時,它們都會用舞姿來分辨遠親和近親。如果是近親,雌性就會同雄性跳同一支舞,雄性見狀就知道是自己的親屬,它就會找不同舞姿的雌性繁殖。
4、聽聲辨别
在甘肅某地,人們發現動物還可以通過聲音來辨認親屬,在當時,人們把一匹母馬和一匹公馬蒙上眼罩進行交配,事後,母馬長嘯了一聲,公馬聞聲後狂奔不止,最後墜崖身亡,不久後,母馬也撞崖身亡。原來這兩匹馬屬于親屬關系,它們聽出了對方的聲音,認為此行為不恥,最終雙雙尋了短見。
5、耐心等待
如果動物們暫時無合适的婚配對象的話,往往會耐心等待。這在獅群和牛群中較常見,比如一個獅群中隻有1隻獅王,1~2隻護衛雄獅,其它均為母獅和幼獅,隻有獅王才有交配的權利,如果獅王是母獅的生父或同胞兄弟,那麼母獅将推遲性成熟期等待時機,如果有外來的新獅王上位,母獅将會把性成熟期提前來迎合新獅王。
6、外遇相交
在澳洲,有一種雜色鳥,它們每4窩中就有兩隻屬于近親繁殖,然而它們也可以避免,通過調查,它們60%的後代都是與外遇接觸産生的,雖然有近親行為,但比率不高。
7、意識法則
動物們的智商不相上下,可它們的意識感應能力很強(也可以說是基因識别能力),它們認為,隻要是自己家裡的個體,或早年一起長大或生存的夥伴都屬于親屬關系,都不宜相愛。因此,後期通過簡單感應就能辨認出來彼此的關系。
有趣的是,很多鳥類動物在人為幹預下,會出現誤差,比如大山雀和大葦莺,如果把它們的雛鳥移到巢外,它們就不認識自己的孩子了,相反,把其它雛鳥放在它們的巢裡,它們就會當自家孩子一樣哺育。布谷鳥和杜鵑等鳥類,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讓别的鳥類幫自己養孩子。
總的來說
在自然法則下,動物們要想在适者生存的環境中立足,就隻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它們避免近親繁殖的招數特别多,我們也隻能感歎大自然的美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