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6 22:07:51

¥.026.馬山南脈好風光

馬山,北起馬東二郎山,南至馬山頭,餘脈蜿蜒十數裡,過華莊于家莊,到盧家溝娘娘廟S104省道。此脈将大地一分為三:東馬山,西雙泉,南肥城。

詩人開車,準備繞道馬山南脈,沿途觀景考風。

(1)王家嶺茶園。

關王廟西拐王家嶺。村委二層小樓,西望馬山頭“烈烈馬鬓”。西坡玉米地穿種茶樹。據說,這是“第一書記”的招商項目:“閩源嶺生态茶園”。投資人姓“葉”,來自福建,全家從事茶樹種植~算是給村裡增了項收入。

茶園北坡有4個泉子:天泉,地泉,日泉,月泉。天泉處巨石之側,地泉居坡底深溝,日泉匿于二石夾縫,月泉隐于小片灌木。天泉四季不枯,月泉在夜靜人深之時能聽到“嘩嘩”微動。

看,這是天泉的情形。

(2)季家七西山。

季家莊往西有7個“西山村”,自北而南孫家、趙家、楊家、邢家、張家、季家、季西山。西山村如此密集,是何道理?

馬山南脈海拔漸低,丘陵山地适農作物種量受限,人口亦稀疏。以至于這裡曾有11個西山村,幾經合并後還剩7個。從S104省道往西看,這些村位于西山腳下,零星分布,遂據姓氏,分别冠名“某家西山”。

7個村南北不足6裡,中心小學設在季西山。今年多雨收了核桃花生,花生畝産500多斤,收鮮核桃才5毛/斤~買些送與親朋,不貴,稀罕!

(3)荷塘月色。

張家西山穿坳到北李,坡南水庫,晶瑩如明珠。東側築起城牆:青磚白縫,列列跺口,古香古色!據說,這也是挂村書記打造的扶貧項目:利用這兒豐富的山水資源,種下淺水藕,打造“荷塘月色度假村”。投入少見效快,既能觀花看葉,又能賣藕增收,給市民平添了一個休閑的去處!

我不禁想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美句: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将一片荷塘重重圍住;隻在小路一旁,漏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梢上隐隐約約的是一帶遠山,隻有些大意罷了…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

(4)雙泉四紙房。

北李西拐通“四紙房”:袁紙房,李紙房,王紙房,河窪。東高西低,南北又夾以台地,雨水彙聚,從袁紙房順溪而下,至河窪形成開闊濕地~這和苾村西側的南北河窪,地形頗相似。

憑啥叫“紙房”?為啥四紙房集中?

據說,先民自明代遷入,仰仗臨河湍湍之水,興起造紙作坊:伐木漂塘,煮楻蕩料…道道程序離不了水。而此地水與蘆葦富足,商家一呼百應,才有了幾個紙房毗鄰而居的奇景!

村北水庫東西狹長,廣場正南有關帝廟。廟前古槐3株,徑粗3人合臂,雖已中空,仍枝繁葉密。廟門殿堂均為青磚舊瓦,少許仿古,遮不住原木檩梁和破舊脊瓦拙樸的雕工。門左牆嵌碑:“山東濟南府肥城縣北……”牆外立《功德碑》:

“關帝廟始建于康熙四十一年。今為弘揚關公文化,造福村民,祈禱風調雨順,年年平安,應有識之士捐款重修關帝廟…”

(5)劉口。

這裡是雙泉東南沿,肥雙交界。舊時這裡山窮水竭地薄,走過路過,商旅難留;村裡希望留人添丁,取名“留口”,後用諧音。漩劉路,北起馬山漩莊,南通這雙泉劉口,順延至S104省道。

村臨漩劉路,西南人頭山(這邊叫“尖子山”),植被豐,泉水衆~據說,大小泉子多達12個:瑤池,柳葉泉,楊絮泉,水上泉,源泉…西山“大峪泉”,深2米,5平見方,池畔有百年櫻桃樹。村西菜園“夕陽泉”,池長方形;傍晚時分,落日映入水中,景色秀美!

村中順水河橋頭,85歲的老太神采奕奕嗓音洪亮:

“村裡剩我們這些老人啦。也沒上百歲的,80以上的6、7個。

<俺>4個兒女,一個鎮上、仨在縣城。去了也住不慣:上樓就下不來,不會開電梯呀!家家上鎖,不興串門!

還是老家好,空氣新鮮,寬綽啊!”

老人歎口氣,指指橋下的流水:

“南邊過來的水,幹淨。林子裡水塘不小。村裡打算在南邊修個池子……”

橋下清泉歡歡而流,南來一股,西來一股。倘若将水聚起,栽些蓮藕或蘆葦,夏日荷花盛開,衆泉、清溪、蓮花、遠山~~此地必成佳景!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1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2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3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4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5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6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7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8

初夏将至徽州風光(.026.馬山南脈好風光)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