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風俗習慣?作者 楊世明 雲南省洱源縣煉鐵鄉長邑錦華希望小學,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白族風俗習慣?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作者 楊世明 雲南省洱源縣煉鐵鄉長邑錦華希望小學
雲南省洱源縣白族人家的良好習俗和家風,不僅體現在“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庭院壁畫和書法的裝飾及穿戴的服飾上,還體現在白族人家生産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老愛幼,兄友弟恭,長幼有序,樂守孝道。白族人家講究輩分,輩分不完全以年齡而論,輩分小的一定要尊重和服從輩分較大的。如家中父母雙親都無能為力或雙雙亡故,那麼大哥或大姐就要對弟弟妹妹承擔起父母親的責任,照顧和培養他們長大成人成家,弟妹也要像尊敬父母一樣尊敬哥姐。因此,洱源白族民間有句俗語:“長哥為父,長姐為母”。在當地白族家庭裡,年輕的一定要尊敬年長的,年老的一定要關心愛護年幼的,弟妹要服從哥姐的教導,哥姐要關心弟妹的成長。
在白族人家中,不論事務怎麼繁忙,如果父母親生了重病,要積極地請醫送藥并精心照料,臨終前要日夜守候,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禁止到别人家裡去串門,即使有要事需親自處理,也隻得在大門外進行,不得入内,且停止與治喪守孝無關的一切事務,夫妻不能同床,更不能飲酒娛樂,否則會受到相鄉鄰們的譴責和鄙視。在喪葬過程中,凡是前來參加葬禮的親戚朋友或同村鄉鄰,不論男女老幼,都要對死者極為尊重,不能違反民俗禮法。凡是要請人幫忙或别人主動前來幫助時,都要以大禮來答謝,表示對逝者的尊重,這也是白族人家特有的孝道。
尊師重教,重視學習,崇尚知識,奮發向上。平時,白族人家不僅對學校的老師十分敬重,還對“吃百家飯”的木匠、鐵匠或泥水匠等師傅也敬重三分,熱情款待,毫不懈怠。
白族人家重視讀書,自古以來,他們雖然說不出“知識改變命運”和“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等大道理,但父母起早貪黑,再苦再累,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也絕不會耽誤孩子上學的大事。即使到了砸鍋賣鐵的地步,也要拼命供養孩子上學讀書,盡力鼓勵孩子考上高一級學校繼續深造,人們以讀書為榮。古時,當地白族群衆将本家族中求得功名的人物名字和刻苦勤奮的事迹,認真撰刻在祖墳的墓碑上或村中的大石牌坊上,激勵後代子孫奮發向上有為。
勤儉持家,尊重勞動,鄰裡互助,和睦鄉裡。俗話說,“勤為搖錢樹,儉為聚寶盆”。持家之道,在于勤儉。勤勞簡樸是白族人家的美好品質。白天如果走進白族村寨裡,很難遇到一個閑雜人,因為年老的人去野外放牧或找豬草,年輕的人到田地裡幹活或外出打工,年幼的人去上學讀書,隻有早晚才能遇到有人在家做飯,大部分人家是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常年都在勞作。他們一直信奉着這樣的一句:“天晴找來下雨吃,下雨找來病時吃”的生活哲理。
白族人家勤儉持家,在吃穿上從不奢侈浪費,吃飽穿暖就滿足。量體裁衣,殺雞問客是他們節儉的細節。扶貧濟困是白族人家固有的傳統。如果家裡辦事或聚餐,在開席之前,即使再忙,首先想到的是村中孤寡老人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要專門派人給他們端菜送飯。村鄰中有哪家遇到重病、喪事、失火,水淹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難,大家都會不請自來,主動幫助,有錢的出錢,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一起幫着解決困難,衆志成城,共渡難關,但從不記賬稱量,不需對方償還。
洱源白族聚居村寨的良好習俗和家風,促進了當地社會和諧發展,應該不斷弘揚傳承。
(責任編輯 郭笑笙)
2021年第3期《社會主義論壇》“楊世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