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俗稱“爛腸瘟”,又稱古典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熱性傳染病。臨床以急性經過,高熱稽留,,皮膚出血,公豬包皮積尿,眼部有黏膿性分泌物,死亡率高 。皮膚,黏膜,漿膜廣泛出血(特别是膀胱、咽喉、會厭軟骨、膽囊有出血斑點),雀斑腎,脾邊緣梗死,回,盲腸扣狀腫;淋巴結周邊出血,黑紫,切面呈大理石狀;孕豬流産,産死胎,木乃伊胎等 。
自發現本病以來,各養豬國家都有不同程度流行,因傳染性強、病死率高,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因此,也有不少國家采取嚴格防制措施宣布消滅本病。我國是豬瘟疫情較多的國家之一,自從50年代後期廣泛應用了兔化弱毒疫苗,采取有效措施基本控制了流行,但最近幾年又有擡頭趨勢。
豬瘟病毒屬于黃病毒科,瘟病毒屬;抵抗力不強,但存在于介質中的病毒抵抗力大為提高,2%NaOH是最理想的消毒劑。
不同類型的病豬和帶毒豬都是傳染源,其中母豬愈後帶毒可達583天以上。自然條件下口、鼻腔是感染的主要途徑,妊娠母豬感染低毒力的HCV時,可通過子宮感染胎兒。病毒進入體内的關鍵部位是扁桃體。病程較長,多有繼發感染。
臨床症狀分為急性型、慢性型、遲發型。
急性型:體溫升高41~42℃,食欲減退或拒食,精神沉郁,不愛活動,畏寒怕冷;雙眼無神,眼睑有多量粘膿性分泌物;病初拉幹硬球狀糞便,後期拉稀,糞内混有粘液,有時還見嘔吐現象;病初皮膚充血,後期耳根、鼻端、腹下、股内側見出血斑點;部分幼齡豬有神經症狀,表現昏睡、磨牙、運動障礙;血相變化,白細胞及血小闆顯著減少;病程1~3周。
慢性型:病程可分為三期;早期,具有明顯的一般性表現和血相變化;中期,體溫趨于正常,一般性症狀改善,仍有血相變化;後期,重現明顯的一般性表現,很快衰竭死亡;病程1月以上。
遲發型:是先天感染HCV的結果。表現流産、産死胎、木乃伊、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豬(終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弱仔出生後很快死亡,外表健康的帶毒仔豬免疫耐受,能存活較長時間,但最終不免死亡。
應注意與敗血型副傷寒、豬丹毒、鍊球菌病、豬肺疫、傳染性胸膜肺炎、附紅細胞體病、蘭耳病、弓形體病等相區别。
豬瘟的防治
免疫程序:不穩定場,仔豬0日齡超前免疫,40日齡二免,70日齡三免,公、母豬每年免疫2次。穩定場,20日齡給仔豬首免,60日齡二免,其它豬群同不穩定場。
抗體滴度:1:32~1:64及以上,具有100%的保護;滴度低于1:8時,完全不能保護;1:16~32具有部分保護,對疫苗免疫力也有部分影響,但可用提高疫苗免疫劑量的方法來彌補。
免疫失敗:多是亞臨床感染的懷孕母豬,病毒經胎盤感染胎兒所緻,早期感染流産,中期感染産弱仔,後期感染産表面健康的仔豬,但持續感染終身帶毒,具有免疫耐受性,抗體水平低下。防止豬群亞臨床感染,可加大免疫劑量。(資料來源:教授養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