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熱衷于鑽研曆史的蘇蘇說說2021,從事曆史方面的創作。歡迎同樣對曆史感興趣的您,一起學習我們五千年的華夏曆史。本文為蘇蘇說說2021原創,感謝點贊、支持、關注!
《史記》這部史學巨著凝聚了司馬遷畢業的心血。他是背着漢武帝偷偷寫的,把自己真實的感悟都融入其中,不是一味地對君王歌功頌德,即便是對他正處于的西漢時代,幾任皇帝的功與過,他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史記》的基調是“懲惡揚善”,符合普世的價值觀,司馬遷的文筆簡練诙諧,讀來引人入勝。
圖:史學巨著《史記》
也正因為如此,《史記》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兩漢時期)被諸多史學家批評為“謗書”。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編這部書,在司馬遷遭受漢武帝宮刑之後,他就已經沒有生存下去的信念。
所以,《史記》和司馬遷互相成就。司馬遷是《史記》之父,《史記》是司馬遷在苦難中繼續生存的全部意義。
劇照: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是今天的陝西韓城市人,出生在一個史學世家,祖上幾代都和史學有淵源。
他出生的時候,家裡還有點錢。他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朝,用四千石粟米換了九等武大夫的官職,所以全家都免除了徭役。
當時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為了有足夠的錢供給軍需,都允許買官。這錢都用在軍需上,百姓交租的壓力就小了,這在當時,實在也是不得已為之之策。還好文景二帝皆為明君,賣官也沒弄出什麼婁子來。
所以司馬遷小時候沒受過什麼苦。父親司馬談是個文人,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從小就喜愛學習,通讀古書。
劇照:兒時的司馬遷
在司馬遷十多歲的時候,漢武帝讓他的父親做了史官太史令,去到了長安。後來司馬遷也到了長安跟父親生活在一起。
父親一直有一個願望,把上古至漢武帝朝的曆史捋一遍,寫一部綜合的史書。他擔心自己年紀來了,可能會完不成,就下意識地培養司馬遷。
于是,司馬遷就成了漢武帝時期的徐霞客。父親讓他從長安出發,把以前的曆史古迹都遊曆一遍,做好筆記。所以司馬遷把當時的漢朝的國土基本上丈量了一遍,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但凡有過一些傳說事件的地方,司馬遷都去了。
圖:司馬遷遊曆全國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司馬遷的這些遊曆,對他之後寫史記大有幫助,就不會是紙上談兵了。
因為父親是太史令,司馬遷到了長安之後,也被任命為Lang中。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到泰山進行封禅大典,他的父親作為史官,自然是要陪皇帝一起去的,不巧父親病了,去不了封禅大典。這對于太史令來說,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因為泰山封禅在曆史上,是屬于皇帝祭天地的Ding級盛典,在漢武帝之前也僅有秦始皇去泰山封過禅。要有非常過人功績的皇帝才配得上泰山封禅大典。
圖:秦始皇泰山封禅
曆史上去過泰山封禅的隻有六位皇帝,漢武帝後面還有四位:東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所以司馬遷的父親因病不能參加漢武帝的封禅大典,遺憾之餘,病勢加重。
當時司馬遷剛被漢武帝派去出使西南回來,他參加了漢武帝的封禅大典,回到父親司馬談身邊的時候,父親已經奄奄一息。
圖:漢武帝泰山封禅
司馬談對兒子交代:“我們祖上都是做史官的,我現在快不行了,不能把史官的衣缽在我這裡終結啊!現在皇帝這麼英明神武,百姓安居樂業,一定要把這些事情都記錄下來,你要好好地接我的班,把我沒完成的史書繼續寫下去。”
劇照:司馬遷之父司馬談
司馬遷流着眼淚答應了父親的這個交代,從此,就把完成這一部曆史巨著,當成了他畢生的事業。
司馬遷為人謙和。由于他遊曆多,學識淵博,又身處京城長安,所以很多達官貴人跟他交了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師,司馬遷從朋友身上也能學到更多東西。這當中對他影響很大的就是董仲舒和孔子的後人孔安國了。
劇照:司馬遷廣結有識之士
司馬遷很認同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學思想,其中的“天子以仁德行事”和“大一統”思想很入他的心。
司馬遷在和孔安國交往的時候,當時孔安國家裡有一本相當于孤本的《古文尚書》,司馬遷如獲至寶,就這本書他通讀了好多遍,邊學習邊向孔安國請教。司馬遷對孔子也相當認同。所以,他在史記《孔子世家》裡就給出孔子“高山仰止”的高度評價。
圖:孔子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這種種經曆的彙合,形成了《史記》”懲惡揚善“的基調。
公元前99年,司馬遷為戰敗投降匈奴的李陵将軍(飛将軍李廣的孫子)說情,後被不負責任的公孫敖所害,李陵無法返回漢朝,全家被滅,司馬遷遭連累,被漢武帝施以宮刑。
劇照:司馬遷受宮刑後堅持完成了《史記》
由于仍未完成《史記》,司馬遷扼制住自己自盡的念頭,忍辱負重。這一段特殊的經曆,也令《史記》賦上了”悲憫“的色調。終于,司馬遷在九年後完成了這部史學巨著,并于次年離開了人世,享年約48歲。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立即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