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處暑出伏秋涼來襲

處暑出伏秋涼來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4 10:55:00

處暑出伏秋涼來襲(處暑暑去天漸涼)1

處暑至暑氣止,秋來天漸涼

今日處暑,止也!

突然一陣涼爽的風吹來,

尋着風的來處一望,

彼岸花掉光了葉子,葉盡花開。

倏忽之間,汗流浃背的身體也幹了,

秋意充斥天地人間。

處暑,吹來了夏天的休止符,

涼風有信秋葉黃。

今日處暑,可能有人會好奇,“剛過完了‘秋’,怎麼又回到‘暑’?”記得兒時,很多個搖着蒲扇的暑夜過後,牆角忽然聽到蛐蛐的叫聲,月色裡漸漸起了涼意,老人們便會念叨一句民間諺語,“立秋不是秋,秋在處暑後。”後來才明白,原來處暑才是一個真正從夏到秋過渡的節氣。處暑一到,暑氣一收,秋涼漸顯,秋天才是真的來了。

處暑,是一年中第十四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氣象意義上的秋天的開始。此前,廿四節氣中的立秋本為秋季的開始,但它是天象意義上的秋天,與氣象上進入秋天的标準并非一緻。處暑一般是在每年的8月23日左右,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處”,是終止之意,“處暑”即是出暑,意為炎熱暑氣即将過去,夏天真正要結束了。

這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暑将退伏而潛處。”《曆書》裡也說道:“鬥指戊,為處暑。暑将退,伏而潛處,故名也。”從處暑開始,氣溫逐步走低,雨季結束,我們迎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秋高氣爽時節。

雖然暑熱退去,但也不是立刻就消散無蹤,而是漸漸消退。因此,處暑期間,在民間依然有“秋老虎,毒如虎”“立秋處暑正當暑”之說。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有民間諺語,“處暑後十八盆湯。”清代顧鐵卿《清嘉錄》也曾說:“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曆十八日而始涼。”意思是說,進入處暑後還要再經過18天的流汗日,每日以一盆水洗澡,秋季的寒涼才真正來臨。

處暑出伏秋涼來襲(處暑暑去天漸涼)2

處暑有三候,家家修廪倉

古代将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

處暑之日“鷹乃祭鳥”,說的是老鷹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肅氣,開始大量捕捉獵物,但它第一次捕捉到的獵物不會先吃掉,而是先陳列出來,如同拜祭,以此“示報本也”,是鷹之義。

後五日“天地始肅”是指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古時有“秋決”的說法,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呂氏春秋》上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赢。”即是告誡人們秋天是不可驕盈的,要謹言慎行,反省收斂。

再五日“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取“五谷豐登”之意,意思是天氣肅殺後,各種農作物開始成熟。

對古人來說,處暑秋收,是季候中的一件大事。處暑以後,由于夜寒晝暖,莊稼成熟很快。民間說“處暑和田連夜變”“處暑三朝稻有孕”“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廪倉”等,都在期待着作物要收獲了。此時,南方兩季的早稻一片豐收,農人熱火朝天進行收割,“谷到處暑黃”“家家場中打稻忙”。遲來的晚稻,也正處于成熟之前的重要時期,農人會搶抓農時,進行田間管理。其他豆類、花生、大秋經濟作物等,也已經成熟待收。農人将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秋收開始喽!

對傳統社會而言,五谷豐登意味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沒有什麼比這樣的喜悅更讓人陶醉!除了收獲,這個節氣裡也要種植。别看已進入秋天,有些作物需要在此時播種,比如大白菜、蘿蔔等冬季蔬菜。江南的民間,也有“處暑種荞麥”一說。耕耘繁忙,秋收秋種,對于農人而言,處暑就是這樣一個農事過渡的節氣。

每一次的收獲,都是上蒼的恩德與眷顧,無論收成如何,内心隻有敬天感恩,一片純然的赤誠;每一次的耕種,都是向土地的虔誠叩問,将家人的飽暖和美好日子的期盼,全然托付其間。

豐收不是最終的結束,而是又一次耕耘的出發。如今我們雖然已習慣生活在城市,不再記得如何依循時令去耕耘和收獲,但是先民的樸素生命觀,何嘗不是依然影響着我們:低頭行路,擡頭敬天。

處暑出伏秋涼來襲(處暑暑去天漸涼)3

秋高氣爽秋意漸濃,最美人間處暑秋

處暑,秋至,涼風有信,秋意漸濃,多的是生活的樂趣。人們喜歡結伴出遊感受大好時節,或者在秋蟲、秋花的陶冶中,怡情養性,靜享秋的詩意。

出遊迎秋。處暑之後,暑氣消退而人心爽朗,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此時民間有“七月八月看巧雲”之說。秋雲飄逸于高遠天空,纖巧輕盈,疏散自如,賞雲人無不心曠神怡。而秋水澄澈如鏡,共長天一色,讓人情動于中,神思遐飛,正适合結伴暢遊,開闊身心。

處暑賞花。處暑花卉最是紫薇,曉迎秋露,淡雅高潔。明代袁宏道在《瓶史》中,便把紫薇視為“七月花盟主”。楊萬裡曾感歎,“紫薇長放半年花”。處暑節氣前後,其他名花或時節已過,或尚未盛放,唯有紫薇花期綿長,自夏至秋,在這個節氣裡最是醒目。因此,古人常把它看作陰曆七月最值得觀賞之花。

秋官蛐鳴。處暑時節,蟬鳴漸咽,蛐蛐開始活躍在田野。古人喜歡捉來養秋蟲,并将之視為文人雅趣,怡養性情。乾隆皇帝極愛蛐蛐,還曾賜給它一個美名“秋官”。《詩經》有雲,“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即蛐蛐,古時也稱為“促織”,大概是古人覺得隻要聽到這種蟲兒叫得歡快,天氣也就一天涼過一天,要趕緊織布、為家人縫制寒衣。“迎涼蟋蟀喧閑思,夜靜更深如話。”如今當我們在城市中,偶有角落聽到蛐蛐叫聲,是否還會像古人一樣,感知秋聲的雅興,或勾起一縷思鄉懷人的情緒?

處暑出伏秋涼來襲(處暑暑去天漸涼)4

處暑送來一點秋涼,秋風一起胃口大開

汪曾祺說:“秋風一起,胃口大開,總想吃點好吃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各種美食數不勝數。究竟怎麼吃才最養人呢?

處暑送來一點秋涼,亦容易秋燥,而秋鴨肥美,味甘性涼,可除秋燥。處暑節氣,民間素有吃鴨肉的習俗。秋風起,鴨子開始囤積脂肪,初秋的鴨肉肥而不膩,口感最佳。

處暑這天,老北京人要去店裡買上一隻百合鴨。而在江蘇等南方地區,做好鴨子菜,先要端上一碗,送給鄰居嘗嘗。老話講,“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鴨肉的做法五花八門,但老姜和鴨肉是公認的“黃金搭檔”。老鴨味甘性涼,是處暑之際最适宜的潤燥食物,而生姜味辛性溫,既能去除鴨肉的腥味,又能中和鴨肉的寒涼。炖鴨肉時還可以加入一些應季蔬菜,如蓮藕、山藥等。蓮藕清熱涼血,山藥健脾養胃,配合鴨肉食用,能有效緩解陰虛火旺,起到降火去燥的作用。

五行中,與秋對應的是“五氣”中的燥。處暑節氣,暑氣退散的同時,也帶走了空氣中的水分。人們極易出現咽幹唇燥等症狀,養生方面尤其要注意防燥。秋燥傷肺,所以秋季養生應以補水、潤肺為主。

俗話說:“處暑秋梨最養人。”梨,又名玉乳,被古人譽為“百果之宗”。它味甘、微酸、性涼,《本草綱目》記載能“潤燥止渴,清肺涼心,消痰降火”。梨子水分含量高,生吃梨子爽脆多汁,能瞬間改善秋燥帶來的咽喉不适。脾胃虛弱者将梨煮熟後再吃更加适宜,搭配銀耳、百合、枸杞、蜂蜜等炖煮,既養人又養顔。

處暑節氣是冷熱交替的時期,自然界的陽氣逐漸趨向收斂,人體内的陰陽也随之轉換。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适當少穿衣服,有利于收斂陽氣,鍛煉人體的抗寒能力。處暑之後天氣變化,既要防燥,又要防寒。飲食留意,起居留心,快樂迎接即到來的金色秋天。

處暑出伏秋涼來襲(處暑暑去天漸涼)5

處暑至,一念秋安

《四民月令》裡提醒了大家一件事:

“處暑中,向秋節,浣故制新。”

秋涼換秋衣,但夏裝也不要急着收起。

處暑是涼熱過渡的日子,

天地的氣息極不平穩,

有時風風火火秋老虎襲擊,

有時又結結實實跌入秋涼。

處暑出暑不易,然而正是難得秋安,

今日處暑,風過秋涼,一念秋安,

念念秋安,遙有回響。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