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梁山,位于今天陝西省鹹陽市乾縣縣城北部六公裡的廣袤原野上。在這座大山之内埋葬着一對夫妻,兩位帝王,其中一位,是大唐的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另一位是李治的皇後,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代女皇——武則天。
“百年帝後無雙冢,萬古周唐說兩朝”,兩朝天子,一對夫妻,合葬一陵。不但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中空前絕後,放眼世界也僅此一例。
唐高宗李治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母親是皇後長孫氏。因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改元永徽。
永徽二年,李治迎武媚娘入宮。武媚娘原是太宗才人,在太宗病重期間,24歲的武媚娘負責太宗的飲食起居。而太子李治也在禦前,不離左右。二人應該就是在此時結識的。當年夏天,唐太宗駕崩。按照慣例,作為先帝的妃子,武媚娘隻能與衆多沒有生育的嫔妃一樣出家為尼。一年後,武媚娘再次入宮,被李治拜為昭儀。
永徽之初,李治親政的最大的困難就是長孫無忌——長孫皇後的胞兄。貞觀末年,在長孫無忌的擁護下,李治被立為太子。等到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的權勢無限膨脹,以至于朝野上下不敢直視。
永徽五年,已為高宗生有兩子的武昭儀,将要再次生育。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的想法,成為了君權和相權的正面交鋒。李治拉攏了帝國的軍方代表——開國元勳李勣,在他的支持下,廢王立武。至此,最高權力開始向高宗的轉移,數年後,流放黔州的長孫無忌自缢而亡。
從此,高宗親政,他治下的唐王朝,不僅延續了貞觀時代的強大國力,而且進一步完善律法,加強中央集權,帝國經濟日益繁榮。唐朝的軍事力量和國家威望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超過了太宗時期。
到了公元669年,帝國的版圖,東起遼東,西臨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總面積上千萬平方公裡。唐王朝的軍事擴張達到巅峰,大唐的版圖臻于極盛。
公元683年12月初四,唐高宗李治在洛陽貞觀殿的禦榻上進入彌留之際。為了避免繼任者再次被權臣挾制,高宗特意留下遺诏命皇太子于靈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後處分。
彌留之際的唐高宗說出了自己最後的心願:“得還長安,死亦無恨”。
公元684年5月,高宗的靈駕從洛陽宮徐徐駛出,前往長安,入葬乾陵。
公元684年二月初六,東都洛陽,剛剛登基36天的唐中宗李顯被武後廢黜。
次日,武後冊立四子李旦為帝。帝國政壇,風雲再起。公元684年,5月15日,睿宗李旦護送高宗靈柩返回長安。三個月後,唐高宗入葬乾陵。随着乾陵玄宮石門的關閉,武後開始執掌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唐帝國。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神都洛陽,碧空萬裡。這一天,李唐社稷頹然倒地,66歲的武後稱帝,改元天授。
14歲被唐太宗召入宮中,立為才人;26歲入感業寺為尼;27歲二度入宮。31歲立為皇後;40歲垂簾聽政;60歲臨朝稱制;66歲登上帝位……這是一段獨一無二的簡曆,見證了中國曆史上那個絕無僅有的時代。
可武周政權從誕生起,就面臨着繼承人的困惑。73歲的女皇,最不願提及的,還是皇位的傳承。最終,在狄仁傑的勸谏下,武皇頒下诏書,冊立李顯為皇太子。
77歲的女皇,身體已是每況愈下,二張兄弟自此登上帝國的政治舞台,逐漸成為帝國的風暴中心。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22日夜,以鳳閣侍郎張柬之為首的幾位重臣,聯合右羽林大将軍李多祚,發動軍事政變。第三天,武皇被迫下旨,傳位太子。神龍革命,李唐歸來,50歲的唐中宗,在時隔20年之後,終于再次登上了大唐天子的寶座。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12月16,武皇瞑目,享年82歲。她留下遺诏,去帝号,稱皇後,歸葬乾陵。盡管大多數官員認為,以卑動尊不合葬制,但李顯堅持再開神門,使母親歸葬乾陵,并親自護送其靈駕,西還長安。
神龍二年,公元706年5月18,莊嚴肅穆的梁山,哀樂悠悠。武皇終于到達了她的歸宿地,長眠在高宗的禦床之側。
梁山巍巍,作為人世間的王者,或許,也唯有這樣的歸寝之處,才能與之匹配。大碑無言,吞沒了多少故國往事。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功過是非,無需評說。
(關注龍貓,分享旅途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