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莊子vs柏拉圖

莊子vs柏拉圖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16 07:34:51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1

中國哲學界重量級學者陳來教授作第一場大會演講,奠定大會的比較哲學基調

昨天(6月27日),第2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開幕。開幕式後大會主題演講第一講邀請到了哲學史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他主講《朱子理氣論研究的比較哲學視野》,以柏拉圖、亞裡士多德PK朱子,重量級地開啟大會5天學術之旅。

讨論世界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哲學,往往将焦點集中于彰顯中國哲學的世界意義和當代價值。特别是當西方哲學面臨時代的各種困境,以求中國哲學提供智慧的分享之時更是如此。第一講嘉賓陳來,卻從比較學的角度,通過古希臘哲學來論析朱子哲學,擴充了中國哲學的理解視野、加深了诠釋深度。中國哲學不是曆史、僵化的,而是鮮活、與時俱進的。唯有此,才能在理解中國哲學的基礎上,求中西對話的可能,才能以“活水”之态時時滋養。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2

陳來(右側名單第一個)作為嘉賓出席線上開幕式

陳來有太多的頭銜,師從張岱年、馮友蘭的他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家哲學、宋元明清理學和現代儒家哲學。本次的線上演講陳來将朱子哲學理氣論作為主要内容,他認為朱子的理氣論很早就被置于比較哲學的視野來加以關照。比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下冊)》,運用希臘哲學比較的來論析諸子哲學,這種比較的關照并不是認定被比較的雙方完全相同或者一緻。毋甯說更多的是為了擴大理解的視野,加深诠釋的深度。不僅對于朱子,20世紀以來通過比較哲學的對照,加深對中國哲學讨論意義的理解,擴展這些讨論的哲學意義,求得哲學史認識上的啟發,已經是中國哲學界普遍接受的必要的途徑。

這次演講選擇希臘哲學作為朱子理氣論的比較對象,陳來在回答聽衆提問的時候說到,“比較的選擇是開放的。”當然也可以選擇西方近代哲學的理論進行比較。這是比較哲學中的應有之義。陳來選擇希臘哲學,特别是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則在于宋明理學關于“理”本身更接近柏拉圖,而不是黑格爾,這是一個基本的判定。當然宋明理學還有很多其他的主旨内容,例如也可以和謝林的精神境界進行比較等等。

在本次演講中,陳來就三個方面的問題與與會嘉賓進行了交流。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3

陳來主講40分鐘,讨論20分鐘。大會共安排了五天九場重量級的大會演講

柏拉圖之idea譯為理型與朱子之理相比較

從對柏拉圖哲學的概念入手,陳來認為目前學界用“理念論”來翻譯柏拉圖常用的idea或者是eidos并不十分恰當。這兩個詞在柏拉圖處具有形式、形狀的意義。現在的英譯本一般翻譯為idea,但在英文idea通常是指觀念,但是柏拉圖用這個觀念主要不是作為主觀的概念性的東西,而是一種客觀實在。現在英文譯者大多翻譯為form。在中文翻譯時,陳來認同吳壽彭的翻譯,将idea翻譯為“理型”。這一來,又便于将柏拉圖、亞裡士多德與朱子的理氣觀念相比較。

由于柏拉圖早期受到赫拉克利特學說的影響,從而認為“可感的事物永遠處于流動的狀态”因此可感的事物不可知。進而提出“理型”的概念。什麼是理型?陳來解釋說,我們畫的正方形或者圓形不是真正絕對的正方或者圓形,真正不變的絕對的正方形或者圓形,那是方的自身圓的自身,這就是理想。同樣柏拉圖認為在其他的領域,正義的自身,美的自身,善的自身,他們都不是感覺器官所能感覺到的,都是理型。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4

柏拉圖的《斐多篇》和《會飲篇》中,界定了理型和具體事物之間的五點區别

在《斐多篇》和《會飲篇》中,柏拉圖界定了理型和具體事物之間五點區别。認為具體事物隻是近似于那些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不如自身,比如圓的自身是絕對的圓,可是具體的圓形隻是近似于絕對的圓,因此哲學要以絕對的自身為目标,想去接近它。當然具體事物追求絕對的自身,卻永遠不能達到自身。在國家篇中,運用理型的概念,柏拉圖繼而又提出善事最高的理型。是一切其他理型的原因,是最高的理型,高于正義等等其他的倫理範疇。

分有、分離詩意比喻解釋柏拉圖理型概念

陳來解釋說,古人往往不能用準确的語言來表達抽象的思考,而不得不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分有”就是一個詩意的比喻。根據學者的研究認為“分有”在柏拉圖時期的希臘是一個通用的口語,柏拉圖借隻是借用了這詞。實際上要解釋了理型和具體事物之間的關系問題。按照柏拉圖的思想,美的自身是絕對的,美的具體事物是近似于美的自身,因此具體事物之所以是美的,隻是因為他們分有了美的自身,所以美的理型是一切美的事物,所以是美的唯一真正的原因。

與分有相關的問題,是“分離”,分離解釋了理型與具體事物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的問題。即認為兩者是互相分離的。具體事物是對理型進行了模仿。例如一張造的床,隻是床這個理型的影子。陳來認為,也就說柏拉圖實際上主張兩個世界。在具體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理型的世界。

但在柏拉圖後期,通過《巴曼尼得斯篇》中批判與讨論,嘗試讨論要打破這兩個世界的對立,成為柏拉圖後期思想的一個主題。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5

《巴曼尼得斯篇》借巴曼尼德斯之口對柏拉圖分有、分離觀念進行了批判

理氣不分離的朱子哲學比柏拉圖要高明

在朱子理氣論中,陳來認為,也有相同的讨論。但朱子不主張分離,反而強調不分離。與柏拉圖有很大的差異。

從朱子理氣論來看,分離問題是指理與氣兩個世界的關系,朱子也說過,理是淨潔空闊的世界,所以用兩個世界這樣的講法也是可以的,更确切的講就是理與氣的關系。朱子講“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也未有無氣之理”,然後又說“理未嘗離乎氣”,還說“理又非别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挂搭處。”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6

27日下午第一場特邀會議“中國哲學如何走向世界”專題中,香港中文大學黃勇教授演講中談到,從世界哲學來看中國哲學,是比較哲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從這些論述可見,朱子哲學中雖然也可以分理氣兩個世界,但是它的理氣論不主張理氣的分離,反而強調了理氣的互不分離,那麼這和柏拉圖是明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處理抽象的離體和可見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方面,朱熹的觀點是強調一個世界,不是強調兩個世界,這也是它比柏拉圖要高明的地方。

而關于分有問題,在朱子哲學中就是事物中理和作為宇宙本體的理的關系問題,如周敦頤提出理一分殊。宇宙萬物的本體,這是一個太極。同時每一個事物之中也都包含了一個與唯太極而一的太極完全相同的太極作為自己的本性,所以在這種關系中理一分殊實際上是理一分多,這多之間并沒有差距。那麼既然每一個事物所具有的太極跟宇宙本體的太極完全相同,隻如月映萬川相似。陳來總結道,可見朱子哲學雖然談到分了,但是在哲學上的意義跟柏拉圖的哲學分有所不同,而有自己的意義。

朱子哲學更接近于亞裡士多德而非柏拉圖

通過與柏拉圖的對比,陳來剖析了朱子關于理的存在的觀點。但朱子并不隻講理的存在,而是講理氣兩個範疇的關系問題。此時并不能直接聯系到柏拉圖,直接參照卻是亞裡士多德。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7

馮友蘭曾提及,對比朱子理氣論的直接參照對象即亞裡士多德

與柏拉圖對現象世界的個别事物很少有興趣不同,亞裡士多德認為普遍知識要從個别事物中獲得,所以他比較重視個别事物和經驗事實。通過尋求本源和原理的思維來探讨萬物的來源和變化,亞裡士多德認為隻有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才能說明事物生成變化。發現形式才是決定事物的真正本體,是事物“所以是”的原因,也是質料追求的目的。他首創了将具體事物分析為形式和質料,為柏拉圖的理型做了進一步說明。

類似的思維,在朱子哲學中也可以所有發現,即理與氣的關系的基本看法。朱子認為“天地這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構成萬物性,氣構成萬物之形。每一個事物隻有兼具理氣才稱其為一個現實事物。和亞裡士多德形式與質量組合為事物有類似之處。

調控是朱子理氣的運轉生生不息的核心

最後,陳來對比了希臘哲學與朱子哲學把握運動上的異同。

亞裡士多德認為運動是性質數量位移的變化,又認為運動或者變化一定有一個動理,因這是運動的原發者,也是引起運動的根源,他把運動或者變化定義為潛能,作為潛能的實現過程。他最後提出了不動的動者這一結論。第一推動者自身是不動的動者,是理型起了動力因和目的因的作用。

比較看來,在朱子的動靜觀中,它的所以然的觀念包含了動力因,但所以然不隻是動力因,因為朱子包括宋明理學,更加強調的是所以然的調控力量,而不僅僅是作為動力因素,這是兩者重要的差異。陳來指出,朱子哲學的理雖然沒有空間的位移的運動,但是它并非死闆的東西,而是對世界之動有着關鍵的推動調控作用,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實體隻是自己動來動去,而跟世界之動,世界之變沒有關系,那才是沒有意義的。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8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主持第一場大會演講

這一點明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就已解釋清楚。他講“理隻是氣之理,當于氣之轉折處觀之。往而來,來而往,便是轉折處也。夫往而不能不來,來而不能不往,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如有一物主宰乎其間而使之。然者,此理之所以名也。”陳來解釋道“這個轉折正體現調控主宰的力量。”

在演講的讨論階段,陳來還就觀衆提問,關于理的運行問題進行了解釋。他指出,當說講理是形而上的動、是一種運行時,但這并不能表達使動關系。運行是一個講它在宇宙間無所不在,無所不發生作用的這麼個狀态,本身還不能直接表達出推動者推動被推動者運動,表達出這樣一個始動者的原因作用。

莊子vs柏拉圖(陳來上溯1500年柏拉圖)9

大會第二天28日下午專題議程之一,青年學者紛紛聚焦比較中的宋明理學

正如陳來最後關于朱子理氣論中關于動靜問題的闡述,中國哲學若隻在自身領域翻湧,總不能實現突破。世界視域下的中國哲學既要實現的是世界哲學的壯大,更有中國哲學自身突破發展之意。

文末鍊接:

620位學者 10餘萬聽友 近悅遠來論道國際中國哲學會首日

專訪楊國榮:ISCP明起在滬辦會,讓世界更了解中國哲學

作者:童毅影

照片:現場均為各場線上截屏,其餘網絡

編輯:李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