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識梳理?1.3 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長,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識梳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1.3 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長
1、時間總趨勢上:世界人口不斷增長。
世界人口增長的曆史階段:工業革命前增長比較緩慢;工業革命後迅速增長;目前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空間差異上:發達國家目前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在較低水平,人口增長緩慢;發展中國家因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快,近些年減緩。
2、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自然資源、環境條件、社會經濟、科技進步、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醫學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育政策和移民政策直接影響該國貨該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如我國2016年全面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後,促進了人口的自然增長。計劃生育政策。
歸根結底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生産力發展水平(注意:生産力高不一定人口增長快)
3、1)人口增長的直接因素: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
2)世界人口增長的決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3)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變化,還與當地的人口遷入率和遷出率有關。
4)人口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 機械增長(遷移)率
自然增長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總人數×100℅= 出生率-死亡率
機械增長(遷移)率=(遷入數-遷出數)/總人數×100℅= 遷入率-遷出率
4、人口增長率與人口數量關系
人口增長率即使下降但一直為正值,人口總量也是不斷增長。
人口增長率由正值變為0時,人口數量最多(如圖中③點)。
人口增長率由負值變為0時,人口數量最少(如圖中⑤點)
人口數量增長由人口增長速度(人口增長率)和人口基數決定。
二、人口增長模式:
模式 |
高—高—低 |
高—低—高(過渡模式) |
低—低—低(現代模式) | |
社會曆史時期 |
原始模式 |
傳統模式 | ||
原始社會 |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社會初期 |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大多發展中國家 |
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以及個别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古巴 | |
基本特點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先是極低自然增長率之後是較低自然增長率 |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 |
原因 |
生産力水平極為低下,以采集、狩獵經濟為主 |
自然經濟以手工勞動為基礎 |
近代科學為基礎的工業化生産使生産力水平明顯提高。醫療衛生事業迅速發展,糧食産量大幅度增加 |
現代科學知識的普及和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人類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提升,人們的生育觀念、行為發生變化 |
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是從死亡率下降開始的,其降低的根本原因是生産力發展,再次轉變是由出生率下降導緻的。原因是生産力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轉變,尤其是生育觀的變化。
發達國家是現代型,我國是特殊的現代型,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是處于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三、資源環境的限制性:是指人口數量不能超過環境供應資源的能力,也不能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
1、自然資源是人類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得用于生産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包括礦産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等。
2、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需擁有足夠的自然資源。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資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自然資源的種類、儲量、用途等随科學技術的提升得到不斷豐富、改善,但是自然資源終究是有限的。人類在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的過程中,如土地資源、礦産資源、水資源等,由于過度開發和不合理使用,會導緻人地關系失調,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如部分礦産資源枯竭,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土地沙漠化,工業生産造成的大氣、水環境惡化等,進而限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需要建立良性循環關系,以實現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人類的持續發展。
重要性 |
利用中的問題 | |
土地資源 |
人類生産生活的主要空間場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的生産力決定着供給食物的産量,是決定一個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因素。 |
人口增長,人均土地擁有量大幅度下降,土地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壓力。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導緻耕地面積顯著縮小。最後導緻人類生存空間變小。 |
水資源 |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水。幹旱地區人口、生産生活的限制因素。現在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因素。 |
水污染、水資源浪費導緻供水量減少(要開源,要解決當前的水源問題);人口數量增加、生産生活耗水增多,需水量增多(要節流要控制要規範使用)。水資源出現供需矛盾:水資源短缺。 |
森林生物資源 |
具有美化環境、吸煙酯塵、減弱噪聲、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保持生物多樣性等作用 |
人類不合理的墾殖活動,毀壞大面積森林,進而大氣污染加劇、氣候反常事象增多、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荒漠化增強,進一步導緻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最終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 |
礦産資源 |
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進行現代化生産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質基礎。 |
人口增長科技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人類的需求不斷增長,各種礦産資源開采消耗劇增,部分資源短缺甚至枯竭。 |
3、人類社會是否會因資源的短缺而面臨崩潰?
會。自然資源終究是有限的。由于過度開發和不合理使用,會導緻人地關系失調,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進而限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使得人類社會面臨潰。
不會。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自然資源的種類、數量、用途等不斷豐富、改善。可通過建立良性循環關系,實現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人類的持續發展。
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資源環境承載力
1、人口容量(人口最高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條件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所容納的人口數量。強調養活的最多人口數量。
2、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則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适宜的人口數量。強調最适宜人口數量;
3、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一定時期内,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資源、環境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強調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能夠供給的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承載力最小的因素成為該地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多用于研究某一種資源與供養人數的關系。例如土地人口承載力之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統結構和功能不守破壞的前提下,土地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養的最大人口數量。西北地區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原地區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熱量。人口容量是衡量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标。現實中,往往用某一種或資源的承載力作為人口容量。
一般來說,資源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4、人口合理容量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5、影響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正相關:資源(首要)、科技、經濟、地域開放度、
負相關:消費水平
作用:對于制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義。
因素 |
影響 |
自然資源和環境 |
資源和環境的優劣數量、質量直接影響人口合理容量。是首要因素。 |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
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産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度提高。消費需求超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供給能力時,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
科技發展水平 |
科學技術水平提高,擴大資源的開發領域,自然資源的種類、儲量、用途等随科學技術的提升得到不斷豐富、改善。從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
地區開放程度 |
區域開放、對外聯系程度高,資源互補性強,容量提高。越封閉越受資源禀賦影響。 |
五、人口問題
1、發達國家面對的人口問題為: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
弊端:勞動力不足,國防兵員不足,用于老年人養老、醫療等費用增加,青壯年負擔加重,老年人生活孤單。
對策:鼓勵生育、積極接納海外移民、延遲退休年齡
2、發展中國家面對的人口問題為:人口增長率高,人口增長快,少年兒童比重大。
弊端:導緻人口增長過快,物質資源需求和消費增長,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淨能力,引發環境、資源、經濟、就業等方面的壓力;生活質量下降,經濟發展緩慢;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人口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勞動力素質和職業技能素質較低,不利于産業尤其是高興技術産業的發展。
對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是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增長相适應。
人口問題 |
解決措施 |
人口性别結構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
調整計劃生育政策,轉變人口生育觀念 |
人口素質較低 |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質 |
人口地區分布不平衡 |
加強降級建設,提高和改善落後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 |
人口流動規模大 |
積極發展交通、經濟,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增加就地就業機會 |
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獨生子女家庭增多 |
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增加就地就業崗位和機會等 |
六、人口結構:人口自然結構、人口社會結構、人口地域結構
人口自然結構依據人口的生物學特征劃分,主要有性别結構和年齡結構。人口的自然結構既是人口再生産的必然結果,又是人口再生産的基礎和起點,對人口發展規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重要的影響。人口年齡結構是指各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目前的人口年齡構成是又過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造成的,現在的結構又影響着未來的出生與死亡。通常,0-14歲代表少年兒童,即代表今年的出生狀況;15-64為青壯年,代表勞動力;65歲以上為老年人。
年齡結構類型 |
少年兒童(0-14歲)比重 |
老年(65歲及以上)比重 |
年輕型 |
40%以上 |
4%以下 |
成年型 |
30%-40% |
4%-7% |
老年型 |
3-%以下 |
7%以上或者60歲及以上人口10%以上 |
人口金字塔圖類型 |
年輕型(增長型、擴張型) |
成年型(靜止型、穩定型) |
老年型(縮減型、收縮型) |
主要特點 |
少年兒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 |
各年齡組人偶人口比重大緻均衡 |
少年兒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
金字塔形狀 | |||
人口增長趨勢 |
迅速增長 |
緩慢增長 |
負增長,人口縮減 |
主要原因 |
政治獨立,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 |
醫療技術發達,社會福利制度完善 |
醫療技術發達,社會福利制度完善 |
代表性國家或地區 |
發展中國家如肯尼亞、尼日利亞 |
發達國家和小部分發展中國家。美、日、中 |
西歐北歐發達國家如德國、芬蘭 |
①處10014歲年齡組人口比重變小。原因主要:計劃生育、重大災害、人口大量外遷;②處20-24歲年齡組人口比重增加。原因可能:就業、升學等;③處男女比例明顯失調,原因可能:戰争導緻大量男性死亡、對女性勞動力需求大的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建設如紡織工業導緻遷移。
人口社會結構依據人口的社會特征劃分,主要包括階級結構、民族結構、文化結構、語言結構、宗教結構、婚姻結構、家庭結構、職業結構、部門結構等。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生産方式決定人口社會結構及其變動;人口社會結構反作用于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的社會結構對人口再生産有重大的影響,不同的階級、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職業和部門,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不同,平均壽命也有相應的差異。
人口地域結構依據人口的居住地區劃分,主要有自然地理結構和行政區域結構。人口的地域結構狀況與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有關,合理的人口地域結構有利于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人口地域結構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壽命地區差異的重要原因。
人口地域結構人口結構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曆史産物。在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齡結構、城鄉結構、産業結構、職業結構以及文化結構等,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變動的規律性。了解人口結構變動的趨勢,對于進行人口預測,制訂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制訂人口政策和社會經濟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義。
2000年三個年齡段人口比重的讀取方法:
①首先明确三個年齡段比例數值的變化方向,本圖中是向右變大。
②明确圖中2000年坐标點,從坐标點畫三條射線,三條射線要與最外側的邊平行,且三條射線要與比例數值變大方向一緻。
③三條射線與最外側邊的交點對應的數值就是這個邊對應要素的數值。如2000年0-14歲年齡段比例是13%左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