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強度是怎麼計算的?發一個登山斜線距離和坡度的計算方法(把軌迹裡每個坐标點的數據變化簡化為全程軌迹的數據變化,也許沒有那麼精确,但基本可以滿足需要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爬山強度是怎麼計算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發一個登山斜線距離和坡度的計算方法(把軌迹裡每個坐标點的數據變化簡化為全程軌迹的數據變化,也許沒有那麼精确,但基本可以滿足需要了)。
懶人可以忽略推導過程,直接看下面紅色标記的計算公式就行。
一:登山斜線距離的推導過程和計算公式。
如圖,登山之後,大家記錄的軌迹都可以顯示距離、累計爬升和累計下降這三個基礎數據。有的朋友想問實際走過的斜線距離是多少,這樣心裡有底。那我們就來演示一下怎麼計算登山的斜線距離是多少吧。
把累計爬升和上山距離看作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上山斜線距離就是斜邊,用三角函數的計算公式“上山斜線距離的平方=累計爬升的平方+上山距離的平方”,得出:上山斜線距離=√(累計爬升的平方+上山距離的平方)。
假設累計爬升=1,上山距離=2,那麼上山斜線距離=√5。
假設累計下降=1,下山距離=3,那麼下山斜線距離=√10。
全程斜線距離=√5+√10=5.398345638
簡化的算法:
很多時候,登山的過程中總是既有爬升又有下降,我們并不知道累計爬升走了多長距離,累計下降又走了多少距離,很難分出來爬升和下降的距離分界點。除非是上山隻有爬升,下山隻有下降,這樣理想化的登山路線才能分出爬升和下降分别用了多長距離。所以我們可以用距離、累計爬升和累計下降來得出大緻的全程斜線距離。
全程斜線距離=√(距離的平方+(累計爬升+累計下降)的平方)=√(4+25)=√29=5.385164807
與上面得出的數據是基本吻合的(數值變小了點,縮小了不到3/1000,5.398345638/5.385164807=1.002448)。
如果累計爬升和累計下降不同,假設累計爬升=2,累計下降=1,上山距離=2,下山距離=3。
可得出上山斜線距離=√8。下山斜線距離=√10。
全程斜線距離=√8+√10=5.990704785
簡化的算法:
全程斜線距離=√(9+25)=5.830951895
與上山下山分開計算的結果也基本吻合(數值再次變小了點,縮小了不到3/100,5.990704785/5.830951895=1.027397)。
還是以一次距離13公裡,(累計爬升950米+累計下降850米)/2=900米,每天登山時間6.5小時的活動為例:
簡化的全程斜線距離=√(距離的平方+(累計爬升+累計下降)的平方)=√(13000的平方+(950 850)的平方)=13124.02377米。約等于13.1公裡。
算上誤差:13124.02377米*1.027397=13483.59米,約等于13.5公裡。
實際斜線距離就在13.1~13.5公裡這個範圍裡。
可以看出,其實這個斜線距離和距離是差不多的。
最後得出:
簡化的全程斜線距離=√(距離的平方+(累計爬升+累計下降)的平方)
二:坡度的計算公式。
我的坡度是用(累計爬升+累計下降)/距離,把全程的坡度平均了。
坡度=(累計爬升+累計下降)/距離
假設累計爬升=2,累計下降=1,上山距離=2,下山距離=3。
坡度=(2+1)/(2+3)=3/5=0.6
以一次距離13公裡,(累計爬升950米+累計下降850米)/2=900米,每天登山時間6.5小時的活動為例:
坡度=(950+850)/13000=0.138461538=1.38461538*1/10
用1/10做單位,采用1.38這個數值,和強度的1.0、1.5表示方法相似,方便比較坡度大小。
如果距離還是13公裡不變,累計爬升500米,累計下降400米,隻有前面爬升下降的一半大小,算出來的坡度是0.69230769*1/10,坡度采用0.69,坡度大小隻有前面的一半大小。
和強度大小的比較方式相似,大家心中的尺度幾乎一樣,方便實際操作。
我是如何計算活動強度/難度等級的——由公式和表格得出精細化計算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