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上午,擁有1088米當時世界第一跨徑的蘇通大橋正式通車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簡稱蘇通大橋,位于江蘇省東部的南通市和常熟市之間,西距江陰大橋82公裡,東距長江入海口108公裡,是國家高速公路沈海高速的過江樞紐,也是江蘇省公路骨架重要的過江節點。蘇通大橋為世界首座跨徑超千米的斜拉橋,全長32.4公裡,總投資約64.5億元,是當時我國橋梁史上工程規模最大、綜合建設條件最複雜的特大型橋梁工程,施工中攻克了10項世界級關鍵技術難題,其斜拉橋主孔跨度、主塔高度、斜拉索長度、群樁基礎平面尺寸均列世界第一。
蘇通大橋于2003年6月27日開工,經過48個月的工程建設,2007年6月18日大橋南北合龍,全橋貫通,10月30日前完成橋面鋪裝,并于2008年6月30日正式通車。大橋的通車,縮短了蘇中、蘇北與上海和蘇南的距離,整個蘇中、蘇北地區跨入了與上海、蘇南“無縫對接”的時代,顯著促進了長三角一體化和沿海發展戰略的實施,擴大了上海國際大都市的腹地範圍。
曆史上,南通被稱作“海通遼海諸夷,江通吳越楚蜀,運渠通齊魯燕冀”,但長江恰似天塹橫亘在眼前,讓曆代諸多志士望江興歎,而隻能偏居江東一隅 。
1991年,江蘇省交通廳開始研究南通過江通道規劃 。
1996年11月至1997年12月,江蘇省交通廳和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完成了《南通長江公路通道預可行性研究報告》。
1997年10月,江蘇省交通廳、南通市政府共同完成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預可行性研究 。
2000年11月,中國交通部完成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預可行性研究行業評審 。
2003年2月,中國國家環保總局批複了《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項目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 3月,中國交通部批複了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初步設計。 6月,經中國交通部同意,蘇通長江公路大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控制工程先行開工建設 。同月,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主橋基礎正式開工 。
2004年7月,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水上部分全線施工。
2006年9月,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南北主橋塔成功封頂。
2007年6月,蘇通大橋主橋合龍。
2008年6月,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成為當時世界跨度第一的斜拉橋。
建設中的技術難題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建設需要面臨“抗風、抗震”、“防沖、防撞、防腐蝕”等“兩抗三防”技術難關。
首先大橋需要面對300年一遇落潮,其流速高達4.01m/s,設計沖刷深度更達到28m,基岩埋藏深度在270m以下的艱難建設條件。大橋主跨跨徑1088m的雙塔鋼箱梁斜拉橋的主塔基礎因此采用131根直徑為2.8/2.5m變截面的超大型群樁基礎,樁長約120m,承台總體平截面尺寸為113.75×48.1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橋梁超大型群樁基礎。
最長拉索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最長拉索長達577米,比第二長的日本多多羅大橋斜拉索還長100米,成為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斜拉索
大橋建設時當時已建成最高橋塔為日本明石海峽大橋297米的橋塔,蘇通長江公路大橋采用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相當于100層樓高,一舉成為世界最高橋塔。
最大主跨
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主墩基礎由131根長約120米、直徑2.5米至2.8米的群樁組成,承台長114米、寬48米,面積有一個足球場大,是在40米水深以下厚達300米的軟土地基上建起來的,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入土最深的群樁基礎
大橋的意義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是新世紀初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管理的一項宏偉工程,建設者戰勝重重艱難險阻,攻克了十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創造了最大主跨、最深塔基、最高橋塔、最長拉索四項橋梁“世界紀錄”,實現了世界斜拉橋的“千米跨越”,形成了許多在國際橋梁界有影響的自主創新成果,成為我國從橋梁大國向橋梁技術強國轉變的标志性工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