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宮頸妊娠有多可怕

宮頸妊娠有多可怕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1-06 04:56:29

宮頸妊娠有多可怕(懷孕生孩子那些事)1

可憐的宮頸

子宮在裡,宮頸在外,看子宮需要借助外來設備,例如超聲或宮腔鏡,看宮頸裸眼就可以直接看了,眼神不太好的頂多戴副眼鏡就可以了。被看多了,就會發現問題,如果再弄個陰道鏡放大幾倍到十幾倍,拍些照片仔細琢磨,就會覺得每個宮頸都有問題。于是這些問題都被賦予各種或栩栩如生或晦澀難懂的名稱,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宮頸糜爛”,或是字都認識,但不知所雲的“上皮化生”。

既然宮頸有疾,那就得“治”,診斷了有問題,不治的話病人不願意,不治的話有些醫生也沒活幹。于是各種各樣的方法被發明出來用于折磨宮頸,有陰道灌洗的,有陰道塞藥的,有塞中藥的,也有塞西藥的,還有塞“高科技産品”例如“幹擾素”以及“納米”材料的,就差灌辣椒水了,當然也免不了手術。

宮頸手術五花八門,基本上可以按照酷刑的方法來分類,有電燙,有激光,有冷刀,還有這些年比較熱門的LEEP手術。

LEEP手術是“離譜”手術?

LEEP是一個英文縮寫,全稱是loop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中文直譯就是環形電手術切除術。LEEP手術的特點是可以seeand treat,就是診療一體,可以看了再治,也可以邊看邊治,還可以把切下來的标本送病理檢查。因其省時、簡單、安全、便宜,而且可以在門診完成手術,于是深受廣大醫生和廣大婦女的熱愛。

正是由于以上的特點,LEEP手術也容易被濫用,于是不少不應該做LEEP手術的宮頸問題也被做了LEEP手術,例如根本不是病的“宮頸糜爛”,還有很多年輕的未懷孕過的女性。宮頸被切得多了,就會導緻宮頸機能不全,導緻懷孕以後容易發生早産。于是,LEEP手術有時候會被戲稱為“離譜”手術。

我的建議是,做LEEP手術需要嚴格掌握好手術指證,特别是未育的女性。如果需要做的話,得去靠譜的大醫院,找靠譜的醫生。

LEEP要切除多少宮頸才算夠?

術前檢查評估可疑病變大小及病變是否向頸管内延伸,據此選擇合适的電切環。在手術時根據碘或冰醋酸試驗,決定切除範圍,一般來說,切除寬度應為病竈外0.5~1.0cm,錐體深度為1.5~2.5cm,至少要保證1.5cm的深度。

LEEP手術以後多久懷孕早産率比較低?

臨床研究顯示,LEEP手術切除部份宮頸以後會導緻宮頸機能不全以及早産發生率的增加,引起圍産兒死亡率的上升。但是LEEP手術及妊娠時間間隔對早産發生率的影響目前仍有争議,相關研究并不多,研究結果不盡一緻。

對于年齡偏大,急于懷孕的女性,可以嘗試在LEEP手術3-6個月以後懷孕,但是多數學者建議術後1年計劃妊娠為宜。

懷孕後專家的咨詢與檢查

對于有宮頸LEEP手術史的女性,在決定懷孕之前和懷孕以後應該尋找有相關經驗的産科專家咨詢,專家會詳細詢問宮頸病變史及治療史,特别是LEEP術後病理,醫生會告知你早産風險及相關的并發症。

LEEP手術史的患者即使早産風險增加,多發生在34周後,因此不建議對有LEEP手術史的患者進行常規的宮頸管長度B超監測。但對于錐切較深(大于1cm)或兩至多次LEEP術史的患者,酌情進行頸管長度監測。

另外一種常用的宮頸手術方式是冷刀錐切CKC,由于通常CKC的切除範圍更廣,也更深,因此和早産的相關性更高。建議有CKC手術史的孕婦自16周至32周每隔一周B超監測頸管長度,22周後根據臨床表現必要時進行宮頸陰道的胎兒纖連蛋白檢測進一步預測早産風險。

有LEEP手術史的孕婦何時需要環紮或宮頸托?

美國婦産科醫師學會ACOG建議宮頸環紮的指征:①一次或多次中孕期無痛性宮頸擴張引起的流産史,不伴臨産或胎盤早剝。②既往中孕期環紮史(因無痛性宮頸擴張)。③此次妊娠中孕期出現無痛性宮頸擴張。④單胎妊娠、既往小于34周的自發性早産史、24周前B超監測宮頸頸管長度小于25mm。

關于宮頸托的療效,2012年前僅少數觀察性研究,雖然2012年的多中心随機對照研究支持宮頸托在頸管長度小于等于25mm的患者中對于早産的預防作用,但是該研究對象中排除宮頸錐切術史的患者,宮頸托對于有宮頸手術史患者早産預防的療效目前相關研究資料不足。

因此,LEEP手術史和CKC手術史不是宮頸環紮或放置宮頸托的指證,除非是出現明顯的宮頸擴張或宮頸的明顯縮短,具體情況由專家判斷和決定。

懷孕前需要宮頸環紮嗎?

單純LEEP手術史不是孕前環紮的指證。

微信公号:段濤大夫

新浪微博:@段濤醫生

騰訊微博:@段濤醫生

微官網:段濤大夫

如需轉發,請注明出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