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盧偉講到動情處落淚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陸緣 通訊員 王夫之 熊利兵 攝影: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鄒斌
倚靠辦公室窗前,59歲的盧偉望向前方不遠處的蘭新高鐵,看着一輛輛列車呼嘯駛過,往事也一幕幕在他腦海中快速閃現。
17歲從武漢江夏來到青海西甯當兵,當時的盧偉不會想到,往後的歲月,會在大西北這片熱土紮根。
1991年,盧偉在家鄉創業失敗,背着20萬元的外債,背井離鄉來到西甯投靠戰友,在工地上打過零工、跑過摩的,當過建築工人……直到2017年,還完最後一筆欠款後,盧偉才再次返回家鄉。
近日,“天南海北江夏人”報道組前往青海海東市樂都區,見到了這位充滿着傳奇色彩的商人盧偉,一起聆聽他的故事。
創業失敗欠下20餘萬元債務
1986年,在青海西甯當了6年兵的盧偉轉業回到江夏區(原武昌縣)。因為在部隊學過養雞技術,他被任命為縣畜牧局種雞場供銷科科長。
在畜牧局沒待多久,盧偉辭職創業,在當地開辦了3家經銷部,把外面的雞苗引進來,以賒銷的方式賣給當地農戶養殖,“每隻可從中賺2元錢。”盧偉說。
然而,因遇到雞瘟,農戶養的雞出現大面積減産。“農戶沒有錢還我,我就沒有錢還給雞苗供應商。”盧偉說。1991年,盧偉的事業“破産”了,還背上了20多萬元的外債。每筆債他都用賬本記着,“欠的最大一筆是5萬多元。”他說。
這一年,盧偉28歲,為躲債,他攜妻兒“逃離”了江夏,來到了妻子的家鄉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原海東地區樂都縣)。
家裡揭不開鍋找戰友接濟
“當時的我,灰頭土臉。”盧偉形容再次來到樂都的情景。
他租了間小房子,安頓好一家四口後,便出現在海東大小工地上。
“當時年輕,有一身蠻力。”盧偉回憶,那會兒沒有技術,隻能在工地上找些零工做,經常還拿不到錢。“那時候每天隻想着快點掙錢,把欠别人的錢還上。”
實在揭不開鍋時,盧偉便跑到曾經的部隊去找戰友。“當年他确實很慘。”同鄉戰友王本生說,當時他召集老戰友,帶着饑腸辘辘的盧偉到外面吃飯,面對昔日戰友們,盧偉一言不發,隻顧埋頭吞咽。臨走時,王本生拿出200元塞到了盧偉口袋裡。
盧偉說那些年,連自己的親兄弟都不知他在哪,甚至以為他不在世上了。
後來,盧偉又幹了不少營生,開着拖拉機從樂都到青海格爾木賣大蒜、在街頭賣西瓜、跑摩的……“總之什麼賺錢,我就賣什麼。”他說。
盧偉記得,2000年元宵節,他5點起床,穿着軍大衣跑摩的,外面寒風刺骨,深夜回到家中,妻兒都已睡着,那天他賺了170元。
之後,妻子與他離婚,盧偉又當爹又當媽,“那些年,虧欠孩子們太多了,他們的童年太苦了。”談起孩子,這個黑臉漢子忍不住掉下熱淚。
工地上虛心求教學技能
200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盧偉經一位湖北老鄉介紹,進入中鐵大橋局三公司旗下的一個施工隊,參與青海馬平高速老鴉峽I、II号特大橋建設。
剛進施工隊,盧偉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隻能出苦力的工人,而是白天在工地幹活,跟着有經驗的師傅學技藝。到了晚上,工友們熟睡後,他則挑燈夜讀,趴在施工圖紙上,一點點學習,遇到不懂的,第二天到了工地上,便向師傅、建築專家請教。
功夫不負有心人,沒用多久,盧偉就冒出頭來,從普通工人,被提拔為帶班班長。
2003年,青海馬平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盧偉忙翻開箱子,找到已泛黃的賬本,前往西甯找到戰友王本生,讓他幫忙聯系12年前幫助過他的人。
“欠的錢一定要還的。”盧偉說,當初别人是因為信任才會借錢給他,他不能辜負。
盧偉參與建設過的蘭新高鐵
接下項目後隻剩17.5元
在修建高速公路的那幾年,盧偉學到了一身的本事。2003年,他決定出來帶團隊單幹,這一年他已40歲。
因為沒有什麼資源,盧偉便到處找工程做,隻要有活幹,賺多賺少他都不嫌棄,一律接回來。聽說哪裡有工程,便上門毛遂自薦,那些年,盧偉去過山西大同,到過青海玉樹、海北藏族自治州,幾乎走遍了整個青海。
由于盧偉技術過硬,不少做工程的朋友遇到問題便會找他請教,盧偉把圖紙攤開一看,總會給朋友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盧偉也通過保質保量地完成一個個小工程,在樂都工程建設行業開始小有名氣。
盧偉有一個原則,就是每幹完一項工程,第一件事就是給工人發工資,絕不拖欠。結完工資,留下家裡所需基本生活費用和下一項工程所需的開支,剩餘的錢,他都通過戰友一筆一筆轉給了債主。
2008年,他結識了現任妻子趙存柱,她記得兩人第一次見面時,盧偉就把自己的情況和盤托出,并把她帶到了家裡。“家裡隻有一張床、4隻小闆凳。”趙存柱回憶說。
因為他帶的隊伍做事紮實,工程技術過硬,2013年,已50歲的盧偉接到了蘭新高鐵客運專線樂都段的項目,他開玩笑說,自己是17.5元起家。在接蘭新高鐵這個項目時,給工人結完工資後,他兜裡隻剩下17.5元。做完蘭新高鐵項目,盧偉在當地業内聲名鵲起,工程項目開始主動找他,他也開始挑項目。“我要計算經濟成本,也有底氣去挑工程了。”盧偉笑着說。
盧偉在工地查看
還完所有債務後遊子返鄉
“幹工程要像給自己蓋房子一樣,保證質量,不能建豆腐渣工程。”盧偉說,這些年來,他的企業越來越好,除了機遇,更重要的是靠誠信。
由于誠信建設,從不拖欠農民工工資,盧偉創辦的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三盧勞務有限公司也被認定為海東市講信用企業,并且可以免交“農民工工資保證金”。
即便事業蒸蒸日上,盧偉也沒有忘記那本泛黃的賬本。2017年,盧偉還完了所有欠家鄉人的錢,終于了了26年的心結。那一天,他如釋重負,深夜裡,他把賬本翻了一遍又一遍,最後一把火燒掉了。
“歲數越大,就越想家。”盧偉說,雖然在樂都生活了幾十年,但是自己一直是一個遊子,“普通話說不好,本地話也學不像。”
2017年,一身輕松的盧偉帶着孩子們回到了家鄉——武漢江夏區山坡街高峰村(原保福鄉)。站在離别幾十年的家鄉土地上,盧偉百感交集。
“我會回到江夏買一套房子,經常回去住一住。”盧偉說。
■ 記者手記
逆境不餒 順境不惰
創業失敗、身負巨債、家庭破碎……采訪過程中,盧偉一度說不出話,拿着紙巾悄悄地擦拭着眼淚。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在盧偉身上,“不服輸、敢吃苦、能成事”這種江夏人所共有的精神品質得到了淋漓盡緻地體現。
他永不服輸。面對生活的艱辛,他從不退縮,總是迎難而上。結發妻子離他而去,他坦然面對,獨自撫養兩個孩子成人成才;不懂技術,他挑燈夜讀,虛心求教……
他敢于吃苦。打小工、賣大蒜、開摩的,經常身無分文,哪裡有希望,他就往哪裡奔去,落魄時不怨天尤人,挫敗時不自暴自棄。
他誠信成事。一直保存着賬本,時隔26年後,他一點一點地将債務還完;也是因為誠信,天命之年創業,而且一步步收獲成功并發展壯大。
隻要肯奮鬥,沒有什麼不可能。無論順流、逆流,努力向上,微笑前行,盧偉的故事,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