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近期推出的《從延安出發》文化節目中,濮存昕又帶着話劇《雷雨》再一次走上舞台。從娛樂圈近幾年越來越流量至上之後,濮存昕開始一頭紮進話劇表演的事業上,記者問起他是否喜歡話劇節奏才放棄了影視,他卻無奈回答:我拍的戲沒有人看。
這話雖然心酸卻是事實,但好在濮存昕把全部精力放在北京人藝的話劇事業上之後,依舊很充實,表演并沒有因為形式的改變而失去質感。就在最近國家大劇院排演《林則徐》的直播間,百萬觀衆都被恢宏大氣的布景和濮存昕的表演驚豔了。
習慣了快餐影視的這一代觀衆,很久沒有看到過這樣大氣而制作精良的誠意之作了。從前在銀幕前演戲,濮存昕就是個精益求精的人,現在排了幾十年話劇,不厭其煩地為老話劇想新表演方式,讓經典在任何時代都能受歡迎。
他對新時代的話劇發展也有督導經驗和建議,他表示青年演員要對老戲有創新方式,每一代觀衆和每一代觀衆一起創作,互相探讨,才能讓經典繼續傳下去。
可惜現在很多時候,青年演員更注重的是怎樣用千奇百怪的方法出名,博取流量,對怎麼揣摩好角色都不感興趣,更不用說沉下心琢磨表演方式和創新能力了。在濮存昕帶領下的北京人藝成了一個另類的地方。
在明星們一部影視的片酬能有百萬千萬時候,任何大腕來了人藝,都得擺出虔誠的态度來,打磨一場報酬隻有1500的戲,人藝憑什麼有這樣的能量?何冰替我們揭秘過——人藝很多人給幾百萬都不願意拍戲,隻願意演1500元的話劇。
這些人裡就有人藝的主心骨濮存昕。他對話劇的虔誠态度,讓話劇有了靈魂。當我們以為當道的流量是必然趨勢時,他在埋頭一遍遍磨練台詞功底,修改舞台效果。
當我們被磅礴大氣的表演震撼之後,他又開始思考今後還能做出什麼改變,無時無刻不再為了藝術能繼續發展下去絞盡腦汁。
濮存昕跟北京人藝是有着神秘的緣分的。他自己也說:北京人藝是我的家。他父親就是人藝第一代的優秀話劇導演、演員。年幼的濮存昕跟着父親在劇院看戲。
父親忙着排戲,顧不上陪他玩 ,好在他也不覺得無聊。劇院裡排的那些《霓虹燈下的哨兵》、《李國瑞》,深深吸引着他。
他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做完功課到後台參觀那些新奇的道具,模仿着大人在道具中穿梭來去。後來他經曆了知青生涯,當上了文藝兵,并且最終在童年夢想的驅使下考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他終于能站在舞台中間,成為一名演員,延續少時記憶。
年輕時濮存昕是标準的“正劇臉”,由于在形象上正氣凜然,他接到了很多穩重踏實的正面角色,還跟許晴、袁立搭過戲。無論是什麼形象他都能遊刃有餘地撐起來,表演自然而立體。那時候的演員隻是一種職業,沒有人考慮過他為什麼能演得這麼自然。
直到近十年來年輕演員的片酬越來越高,演技卻越來越看不過眼,人們才逐漸發現這種能沉下心來打磨劇本和台詞的演員是多麼可貴。每一場話劇都經過他的無數次打磨,幾十年積澱下來,這種厚實的功底,在表演中兩分鐘就能發現。
所以他演的《雷雨》、《蔡文姬》、《白鹿原》都座無虛席,才能成為經典。濮存昕是真正把人藝當成自己的“家”,内心的天平始終向這裡傾斜。
他當上人藝副院長的時候,作為演員的事業還是如日中天,深受大家喜愛,觀衆緣特别好。可是說不拍戲就不拍戲了。就是傻子也知道當影視演員可比演話劇賺得多。
放着幾百萬的片酬不要,就是要安安靜靜演好這場一千五的話劇。而且演話劇需要的耐心和恒心是很可怕的。一個影視演員,琢磨一個劇本,一個角色,可能隻需要半年或者幾個月,最長也就是影片籌備期間兩三年的功夫。
話劇不一樣,話劇流傳越久的越有味道,同一出話劇,你要品咂無數次,掰開了揉碎了能演一輩子。從濮存昕三十歲到六十歲,光是一出《李白》,他演了兩百多次,這估計是影視演員想都不敢想的程度。
當人把一場戲一個角色琢磨到了這個程度,那他就會成為這個角色。濮存昕每每站在台上,感受着李白空曠而亘古的情感,他仿佛穿越時光成為了那個角色本人,他不是他自己,而是另一個鮮活的,明晰的靈魂,一句詩、一個眼神,一段舉手投足,都充滿感染力。
濮存昕現在已經年近70了,當初受人追捧的英氣相貌逐漸老去,但對藝術的赤子之心隻增不減。不排戲的時候,他更喜歡和年輕人,甚至是小朋友逐漸切磋指點,給青年演員撥開迷霧。
他最希望的是十年後百年後,那些經典話劇依然能以适宜時代的方式繼續流傳下去,即使是在這個影視作品制作敷衍,缺乏真心誠意的好演員的時代,也依然能把好的東西傳承下去。
在浮躁的時代裡,他讓我們明白,藝術不是攬财工具,藝術是有力量、有溫度的,可以給人帶來美好向往,而真正的藝術,需要演員一生摸索。
感謝觀看,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娛樂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