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四首唐李白其二?月下獨酌[唐] 李白,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月下獨酌四首唐李白其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月下獨酌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淩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又号“谪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隐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别,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将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注釋】
(1)獨酌:一個人飲酒。酌:飲酒。
(2)間:一作“下”,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月既不解飲: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6)徒:徒然,白白的。
(7)将:和,共。
(8)及春:趁着美好的春光。
(9)月徘徊:明月随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12)無情遊:忘情遊,擺脫世俗、不計得失利害的交往。
(13)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裡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岩畔”。
【譯文】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着身影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隻是随着我身。
我隻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缥缈的銀河邊。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當時李白在長安,正處于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缪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于長安。當時李白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整體賞析】
這組詩共四首,以第一首流傳最廣。第一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産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羁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隻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内,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随身,仍歸孤獨。
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遊,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籁,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月下獨酌有四首,其餘三首:
其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複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其三三月鹹陽城,千花晝如錦。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禀。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其四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辭粟卧首陽,屢空饑顔回。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