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某些國人産生了一種很奇怪的思想: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他們用這樣各樣的“理由”試圖證明外國文化的“優越性”。而這其中,有一些更是大肆鼓吹日本文化,說:日本街道幹淨,日本人為人謙卑有禮、自律認真。
甚至,為了說明日本文化更為“優越”,他們還專門以諾貝爾文學獎舉例,說日本文學界先後出現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8年的川端康成和1994年的大江健三郎。而我國是直到2012年,才出現了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先生。
似乎,通過這樣的佐證,就能證明日本文化是優于我們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如果知道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對魯迅先生的評價,或許就不會再這樣自輕。
對于魯迅先生,相信大家隻是聽到這個名字,就會有一種親切感。畢竟對于當年讀書的我們來說,魯迅先生入選課本的作品實在是太多了,動辄就是背誦全文,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确實是“亞曆山大”。
但等我們慢慢長大,慢慢開始對世事有了自己的認識,再回過頭去思量曾經背誦的那些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們不禁發現,原來先生筆下的文字是那麼深刻,即便過去多年,依舊不曾過時。我們也漸漸明白了先生的偉大。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不解,既然魯迅先生這般偉大,為什麼他卻沒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樣。
早在上世紀20年代,魯迅就曾有機會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按理,對于一名文學創作者而言,能夠成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無疑是對其作品的最好認可,想來誰都不會拒絕。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在這件事上,魯迅先生直接選擇了拒絕,他給出的原因是:世界文壇高手衆多,自己水平有限,還需努力。簡單來說,先生是直接拒絕了候選提名。當然,這并不是先生真的水平不夠,隻是镌刻在骨子裡的謙遜而已。
其實對于先生的作品,很多大文學家都是推崇備至,就像已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就曾直言:“我願意用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
同樣的,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對于魯迅先生更是仰慕不已。
大江健三郎的母親很愛好中國文學,而她也将這一愛好傳給了兒子。大江健三郎第一篇發表的小說就是模仿的魯迅先生的《故鄉》。然而,當他興沖沖地将這一消息告訴母親後,母親卻并沒有欣喜,相反失望地對他說:
“我還是希望你能成為像魯迅老師那樣的小說家,能寫出有《故鄉》那樣美麗結尾的文章來。你這算是怎麼回事?怎麼連一片希望的碎片都沒有?”
這件事,給大江健三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在後來的創作過程中更為用心。最終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即便在這時,母親對兒子得獎這件事的評價,卻是:如果魯迅先生還在,就沒你啥事了。
如果是一般人這麼說,或許大江健三郎并不會認可。但是母親這麼說,而且提到的還是一直影響他創作生涯的魯迅先生,大江健三郎隻能自嘲道:魯迅先生離世多年了,母親你就容我得了這個獎吧!
從以上這些事中,其實我們就不難看出大江健三郎對魯迅先生的推崇。
而2009年發生的一件事,則是讓很多人了解到魯迅先生在大江健三郎心中的分量。
當時由于種種原因,大江健三郎正在創作的《水死》難以寫下去,正當他不知該如何繼續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了魯迅。于是他專門來到了中國,準備到魯迅紀念館尋求力量,而在到達北京的次日淩晨,他曾看着窗外,情不自禁地喊出:“魯迅先生,請救救我!”
要知道此時的大江健三郎已經是譽滿全球的大作家,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卻從日本不遠萬裡來到中國,隻為從已逝的魯迅先生處尋求力量,足可見其對魯迅先生的仰慕程度。
而魯迅先生所代表的,豈不正是我中國文化?所以,對于現在有些人各種對咱們自己的文化自輕的人,筆者實在是想不太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