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零點剛過,以色列就對加沙地帶實施了十餘次空襲,摧毀了多處房屋。在以色列南部,火箭彈的煙雲也籠罩在夜空中。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武裝組織之間的沖突已進入第11天。
據美媒報道,就在一天前,控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哈馬斯方官員曾表示,停火“将很快到來”。美國總統拜登則第四次和以色列看守總理内塔尼亞胡通電話,稱期待沖突“顯著降級”。但目前巴以雙方都表示,暫無停火具體時間。
在這一場7年來最嚴重的沖突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有傷亡。據統計,巴勒斯坦方面至少有227人死亡,其中包括100餘名婦女和兒童。以色列方面已有12人死亡,包括2名兒童。
專家分析認為,此次巴以沖突烈度罕見,和兩國國内政治局勢不穩定有關。目前國際社會呼籲沖突降級,巴以沖突逐漸進入“兩周定律”的末期,預計近期将實現停火。但巴以問題的長期解決,仍然需要國際社會加大努力。
當地時間2021年5月19日,加沙地帶,當地遭以色列空襲,房屋受損嚴重。/IC photo
一問:沖突年年有,為何今年瀕臨失控?
巴以沖突絕非新鮮事。幾乎每過一段時間,巴以之間就會爆發沖突,引發全球關注。
在此之前,最嚴重的一次沖突是在2014年。2014年7月,以色列開展“護刃行動”,對巴勒斯坦武裝發起大規模軍事攻擊。以色列空襲了超過650個目标,哈馬斯則向以色列回擊了130多枚火箭彈。這場沖突持續了近20天,造成超過1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此後幾年間,巴以之間也多次爆發沖突,但都很快得到控制。然而,今年4月中旬,雙方再次爆發沖突,并很快升級為大規模軍事攻擊。
今年的巴以沖突主要有兩個引爆點。
第一個引爆點是,在今年的齋月期間(4月13日至5月13日),以色列方禁止巴勒斯坦人進入耶路撒冷老城進行祈禱,引發巴勒斯坦人強烈不滿,随後雙方爆發沖突。尤其是在同為伊斯蘭教和猶太教聖地的聖殿山附近,以色列警察多次和巴勒斯坦民衆産生沖突。
第二個引爆點是,東耶路撒冷謝赫賈拉地區多個阿拉伯家庭收到以色列當局的驅逐令,被要求遷出該地區,引發巴勒斯坦民衆的抗議。
連續的抗議騷亂造成數百人受傷,耶路撒冷局勢逐漸走向失控。而巴勒斯坦軍事組織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5月10日向以色列發射上百枚火箭彈,直接引爆了巴以之間的軍事沖突。
據BBC報道,從5月10日至今的11天内,哈馬斯從加沙地帶向以色列發射了近4000枚火箭彈,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實施了1500餘次空襲。截至目前,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至少227人在空襲中死亡,1620人受傷,超過58000人無家可歸。以色列方面,目前有12人在沖突中死亡,包括2名兒童、1名士兵。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餘國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巴以之間的緊張關系是一種常态,但這一次雙方沖突瀕臨失控也有一些特殊的背景。
首先,以色列想要趕走傳統上定居在東耶路撒冷一些街區的巴勒斯坦人,還是通過法律判決的形式,這實際上就為今後徹底占據巴勒斯坦人居住區奠定基礎,從而實現對東耶路撒冷長期化、系統化的控制,這一點引起了巴勒斯坦方面的公憤。其次,這和以色列、巴勒斯坦國内政局有關。
在以色列,内塔尼亞胡5月初組閣失敗,目前組閣權在反對黨領導人拉皮德手中。餘國慶認為,内塔尼亞胡擔心拉皮德組閣或出現一個比較軟弱的聯合政府,因此想趁着最後這段時間維持強硬姿态,這也是為他進一步控制以色列政局穩定基礎。
在巴勒斯坦,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和哈馬斯之間的争端仍在持續,雙方在對以色列的戰略上是有較大差異的。餘國慶稱,巴勒斯坦内部嚴重分裂,法塔赫擔心哈馬斯勢力進一步擴大,所以某種程度上放任以色列對哈馬斯的打擊,而哈馬斯則想借此機會示強以擴大政治影響力,這其實也導緻了此次沖突愈演愈烈。
甯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李紹先也認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政治上都處于非常時期,雙方互不示弱、你強我就要更強,一定程度上導緻此次沖突出現失控的迹象。
李紹先表示,巴勒斯坦國内哈馬斯和法塔赫都認為自己是巴勒斯坦利益的維護者,但總統阿巴斯一直以來都被認為相對軟弱,哈馬斯則趁機凸顯強硬立場,以争取巴勒斯坦民衆的支持。在以色列,内塔尼亞胡總理位置難保,他希望通過此次沖突為自己加碼,不論是借此從拉皮德手中奪回組閣權,還是觸發第五次大選,這對他都是有利的。
二問:拜登發聲也不管用,美國在巴以沖突中是何角色?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激烈沖突中,美國的态度非常微妙。
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之初,美國國務院發聲支持以色列,稱“認可以色列自我護衛的合法權利”。美國總統拜登本周内四次和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通電話,前兩次通話都未公開支持停火。直到5月17日的第三次通話,拜登才首次表态支持巴以停火。
5月19日,拜登第四次和内塔尼亞胡通電話。據美聯社報道,拜登在通話中表示,期望巴以沖突當天能“顯著降級”,并走上“停火之路”。
但内塔尼亞胡對此表示拒絕。他表示,感謝“美國總統的支持”,但他決意繼續推進此次行動,直至以色列人民重獲“平靜和安全”。美聯社指出,這是美以兩個傳統上的親密盟友首次公開出現分歧。
李紹先指出,拜登要求以色列停火的聲音非常無力,他的這個表态也是“軟綿綿的”,直接被内塔尼亞胡拒絕了。李紹先認為,拜登要求内塔尼亞胡沖突降級、實現停火,主要是因為國内和黨内的壓力,美國國内以及民主黨内部呼籲巴以停火、避免沖突進一步升級的聲音非常大。
事實上,美方一直在阻撓國際社會推動巴以停火的努力。在聯合國方面,美國四次阻撓安理會就本輪巴以沖突正式發聲,稱這對于沖突降級并無幫助。
除此之外,拜登政府還在為以色列提供武器支持。據《華盛頓郵報》17日報道,拜登政府已批準向以色列出售價值大約為7.35億美元的精确制導武器。
餘國慶分析稱,不論是從曆史上還是從現實角度來說,目前能對以色列軍事行動進行約束的隻有美國,而作為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盟友的以色列,其政策也必然會受到美國的影響。但目前的問題在于,新上任的拜登政府整個的中東政策——包括在巴以問題上的态度——正處在一種矛盾狀态中。
“一方面,拜登的民主黨政府需要以色列,以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這就導緻美國會繼續支持以色列。但和特朗普政府有所不同的是,拜登政府會更多地考慮到一些阿拉伯國家尤其是溫和阿拉伯國家的立場,因此需要在類似巴以沖突問題上對以色列施加影響。”餘國慶表示,“在不削弱美以特殊關系的同時,又要兼顧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立場,是導緻拜登政府在巴以沖突上态度比較暧昧的一個原因”。
三問:國際社會仍在努力,巴以戰火何時能休?
自本輪沖突爆發以來,國際社會多方呼籲巴以沖突降級,避免爆發全面戰争。
5月19日,多家媒體報道稱,巴以停火或将很快實現。據CNN報道,巴勒斯坦哈馬斯官員19日對其表示,巴以将很快實現停火,“有可能在24小時之内”。 以色列媒體也報道稱,巴以雙方最早可以在5月20日實現停火。另據美聯社19日報道,哈馬斯一官員對黎巴嫩電視台表示,他認為巴以雙方将在一兩天内實現停火。
然而,據《衛報》報道,5月20日稍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方面都否認雙方将很快實現停火。當天,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空襲繼續,哈馬斯也仍在朝以色列發射火箭彈。
不過,國際社會仍在進行調解。
據BBC報道,以色列方面目前正在和埃及方面的調解人溝通,有消息稱,以色列内閣認為其能在“數天内”實現目标,結束這場戰鬥。哈馬斯方面則表示,調解是“嚴肅的且在持續”,但巴勒斯坦方面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法國和埃及、約旦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呼籲各方“立即同意停火”,同時表示将和聯合國等各方共同為加沙地帶民衆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還有報道稱,聯合國中東問題特使托爾·文内斯蘭正在卡塔爾和哈馬斯負責人伊斯梅爾·哈尼耶會面,商讨相關事宜。
另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5月18日和19日,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隽就巴以沖突分别同巴勒斯坦第一副外長賈多、埃及外交部部長助理納賈裡通電話,介紹了中方關于停火止暴、向巴方提供人道援助、安理會應當發揮作用、推動巴以雙方盡早在“兩國方案”基礎上恢複和談等重要主張,強調中方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恢複民族合法權利的正義事業,支持包括埃及在内有關各方斡旋努力,并将繼續為推動巴勒斯坦問題的公正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
李紹先認為,在國際社會努力下,巴以目前其實基本接近停火了,而且最終也肯定會停火。
“巴以沖突實際上已經是家常便飯了,總是循環往複、周而複始。而且沖突背後有一條明顯的‘兩周定律’——也就是沖突一般都持續2周左右,之後會逐漸緩和實現停火。”李紹先表示,“目前來看,巴以雙方的狂轟濫炸基本都結束了,現在進入了‘垃圾時間’,也就是雙方圍繞停火進行讨價還價。再打下去,對雙方都是一種消耗,尤其是以色列再轟炸可能炸的就是平民了,其遭受的國際壓力會越來越大”。
餘國慶則認為,關于這場沖突,目前主動權還是掌握在以色列手中。以色列對哈馬斯的空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有一個目标還沒實現,就是清除哈馬斯的政治軍事領導人。“我認為,以色列可能希望在實現這個目标後,才會考慮停火”。
據BBC報道,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齊爾伯曼此前表示,以色列試圖清除哈馬斯一個軍事組織——Izzedine al-Qassam Brigades的首腦穆罕默德·戴夫。戴夫過去曾多次遭遇暗殺,目前隐在幕後。
内塔尼亞胡19日也表示,對付哈馬斯隻有兩條路,“要麼戰勝他們——這永遠是一個開放的可能,要麼制止他們——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強有力的震懾,但我想說我們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餘國慶表示,以色列在确認哈馬斯短期内不會對其形成太大的威脅,或者說認為實現了階段性的目标之後,可能會願意停火。此外,相比于以色列,哈馬斯更希望通過停火來緩和局勢,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同時保存有生力量。再加上國際社會的調解,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内巴以之間能夠實現停火。
四問:戰火頻發難休,巴以問題怎麼解?
巴以沖突是全球持續時間最長,也最難以解決的沖突之一。它涉及的不僅僅是以色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曆史積怨,還混雜着宗教、文化、民族、地緣政治等多方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由英國委任統治。這個地區以阿拉伯人為主,也有少部分猶太人。但此後幾十年間,大批猶太人來到該地區定居,雙方沖突不斷加劇。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地區在英國委任統治結束後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則成為一個國際化城市。猶太人領導人同意了這個方案,并于1948年建立以色列國,但阿拉伯人反對這個決議,随後中東地區爆發了五次戰争。
戰敗的阿拉伯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以色列則占領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大部分領土。1967年,以色列占領東耶路撒冷,控制了整個耶路撒冷城。目前,以色列稱耶路撒冷為本國首都,但隻有美國等極少數國家承認這一點。巴勒斯坦方面則将東耶路撒冷作為未來建立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除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外,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等被占領地區建立猶太人定居點,也是備受争議的一個問題。幾十年來,巴以在這些問題上争持不下,不時爆發沖突。
關于巴以問題,目前國際共識是支持“兩國方案”,即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實現和猶太國家以色列的持久和平共處。但巴以和談至今未取得明顯突破。
李紹先認為,巴以本輪沖突反映了幾個深層次的變化。首先,西方國家大都偏向以色列,但即使是這些歐美國家也認可一點,那就是以色列既然不支持巴勒斯坦建國,那麼以色列就是一個占領者的身份,而作為占領者必須承擔起責任——譬如新冠疫情下,也要照顧到被占領地區的巴勒斯坦人。然而現實是,以色列疫苗接種率非常高,但巴勒斯坦人絕大部分都未接種。
其次,哈馬斯的攻擊能力超出了以色列的預期,這其實也是對國際社會的一個警示,那就是巴以沖突不能邊緣化,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中東無法和平。
在餘國慶看來,這次沖突也将産生幾方面的長期影響。
從中東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去年以來和以色列實現關系正常化的幾個阿拉伯國家,繼續推進阿以關系進一步發展的腳步可能會緩一下,未來一段時間内可能不會再提升雙方關系。從巴以問題的解決來看,雙方沖突短期内無法解決,需要長時間的消化,更重要的是在巴以兩國民衆之間形成一種相互認可。
餘國慶指出,以色列國内每次沖突之後,都會有一批人進行反思,認為不應該對阿拉伯人那麼強硬,但這能否推動政治行動還不好說。在巴勒斯坦方面,其在沖突中遭受的損失是更大的,因此更需要在國内形成一緻對外的政治戰略,從現實角度重新認識和處理巴以關系。
“從國際社會的角度來看,這次沖突也讓大家看到,巴以沖突不能被邊緣化,它仍然對整個中東地區具有全局性的影響。接下來國際社會需要加大調解力度,重新啟動并加速推進中東和平進程。”餘國慶表示。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項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