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十多集的《人世間》,如果要問對哪些劇情有着比較深刻的印象,個人的回答是“走後門”。
“走後門”成性的《人世間》
至于為什麼這麼說,且聽我一一道來。
當周秉昆從木材廠辭職,找不到工作時,是通過蔡曉光“走後門”進了醬油廠;蔡曉光因為家庭原因上不了大學時,幸好有周秉義幫忙,走了郝省長的“後門”順利入學;龔維則遭到停職時,是周秉昆找到了曲秀貞,這才保住了龔維則的職位;周秉昆始終無法獲得出版社的正式編制時,幸虧有邵敬文挺身而出,從而使得周秉昆如願以償;馮化成的詩能夠獲獎,也是由于其四處拉關系的緣故,可以說這樣的例子在《人世間》中不勝枚舉。
從某種角度來說,《人世間》完全可以改名為《走後門》,可謂是毫無違和感。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對于“走後門”這種行徑,往往認為是謀取不正當利益的卑劣手段。客觀而言,這樣的理解是無可厚非的,但《人世間》證明了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走後門”的人。
以蔡曉光為例,明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大學,卻被不合理的客觀因素剝奪了上大學的資格。其的确“走後門”了是不假,但也隻是借助“走後門”,拿回了原本屬于自己的前程。
再比如說出版社的正式編制,按理來說就是有能者居之,故而周秉昆是當仁不讓的。可要是沒有邵敬文的仗義執言,周秉昆依舊還是個臨時工,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周秉昆也算是在“走後門”,但同樣是為了拿到自己應得的獎賞。
也就是說在《人世間》中,很多時候不“走後門”的話,就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換而言之,“走後門”是為了公平,的确有些匪夷所思。那麼問題來了,為了公平的“走後門”在《人世間》中有,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又有沒有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畢竟藝術源于生活。
比肩《人民的名義》
當初《人民的名義》熱播的時候,不少觀衆直呼其尺度之大,源于涉及到了副國級的趙立春。與之相比,《人世間》似乎是小巫見大巫了,何況其本就不是一部反腐劇。個人不以為然,尺度大不大要看如何去理解,某些方面《人世間》要略勝《人民的名義》一籌。
拿“走後門”這件事來說,原本是無能者的小人行徑,理應是人人喊打。但當有能者也迫于壓力去“走後門”時,例如用一首詩就能拯救一間寺廟的馮化成,足以說明“走後門”已經成為了一種風氣。但凡是有仕途之心的人,都免不了要“入鄉随俗”,否則就隻能被埋沒了。
“風氣”就是大環境,大環境的好與壞往往會影響到很多人,甚至直接決定人的善與惡。在《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面人物,一系列事件的幕後黑手。但是曾經的祁同偉也是一名英雄,但終究沒有躲過大環境的“漂染”,一步一步走上了不歸路。
《人世間》也是如此,原本很多順理成章的事情,想要辦成都得“走後門”。要是不“走後門”,該是你的也拿不到,比如說周蓉的住房。當然了,面對這種情況的不僅是周蓉,劇中很多角色皆是如此。更為關鍵的是,這股“走後門”之風在《人世間》中是幾乎無所不在的,又是一個大環境。
在《人民的名義》裡,漢東省的大環境烏煙瘴氣是在趙立春主政時期造成的,由此才出現了高育良、祁同偉等人這樣的貪腐分子。那麼問題就随之而來了,在《人世間》的故事背景中,“走後門”的大環境又是誰造成的呢?
郝省長夫婦、馬守常夫婦都是非常有原則性的,對“走後門”絕對是深惡痛絕的,肯定不會如同趙立春一般。因而《人世間》之所以會“走後門”成風,必定還有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其嚴重程度貌似是不足為外人道也了。
如此尺度不能說不大,要看是否用心去揣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周秉昆因為龔維則的事情去求助曲秀貞時,後來曲秀貞為什麼要讓周秉昆先去假意鬧事兒?還有周秉義為什麼會因周秉昆的出版正式編制遭到打壓,想明白了這些事情,也就看清楚了《人世間》的尺度。盡管《人世間》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但勝在劇情上的細節拉滿了,值得讓觀衆去深思。
結語
總而言之,《人世間》并非普通的家庭劇,劇情中包含的内容有着極其廣泛的覆蓋面。不少的情節設置,需要結合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去解讀,方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