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古至今,這句話一直被人們認作是至理名言。而所謂的天下之大勢的第一個岔路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是人才輩出,百家争鳴的時代,這一時期,貢獻出了諸多現如今仍然耳熟能詳的故事。
在大分裂時期之前,屬于東周時期。在周平王東遷之後,周朝勢力逐漸衰微,到東周末期,周王已經失去了實際權力,成為一個空有其名的"天下共主"。人們常說"德不配位,必有殃災",實則實力跟不上位子才是最大的災難。
我們所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實際上是兩個概念。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國時期。春秋時期,一般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開始到公元前476年,這一時期,禮崩樂壞,原來維系社會的奴隸制度開始瓦解,天下動蕩不安,一個相對完整的國家分裂成諸多小國。
而戰國時期一般是指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晉"開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這一時期,原來的諸多小國被幾個較大的國家逐漸吞并,這幾個國家也被稱作"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時間上相接,并且都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所以我們常常把他們放在一起講。但是如果你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你會投靠誰當老闆呢?
1.曹魏集團
漢末,群雄并起,如果說東漢的滅亡是遲早的事,是"天意使之然",那麼曹操的存在可以說對東漢的滅亡加了把火候,推了一把。當時的曹操可以說位高權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這不妨他會是一個"好老闆"。
曹操對人才極為重視,在其《短歌行》中說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意為高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有一塊旦的小土石,大海之所以浩瀚無際,是因為它包容每一滴水。我願意向周公姬旦一樣,一飯三吐哺,隻願天下的英雄都能來歸順于我。而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用來表明自己的求賢若渴。而實際上,曹操也是這麼做的。
曹操十分重視人才,不論原本的地位高低,無論家室富有或貧瘠,一律一視同仁,這也吸引了許多人采取投奔他,像夏侯家族的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不僅如此,對于前來"投誠"之人,曹操也予以重用。袁紹将士許攸在官渡之戰前前來"投誠"曹操,曹操不僅沒有刁難猜疑他,反而對其予以重用,十分信賴,許攸也不負衆望,在官渡之戰中幫助曹操打敗了袁紹。
曹操不僅喜歡培養"自己人",還喜歡去别人的地盤"挖牆腳"。喜歡三國史的人都知道曹操特别欣賞關羽,幾次邀請關羽加入,就算關羽一直"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也沒有舍得殺他。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可以說隻要你有能力,在曹魏集團裡一定能發光。
2.劉蜀集團
劉備,人們也稱其為劉皇叔,其為漢景帝之子劉勝的後代。劉備也偏愛人才,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劉備三清諸葛亮了。
在友人的推薦下,劉關張三人前來隆重請諸葛亮出山。劉備見此人初見不以為然,認為眼前這個拿着羽毛扇的人真的能幫助自己打下天下嗎?一番聊過之後,劉備便下定決心請此人出山。劉備問現在漢室衰敗,奸臣當道,我又沒有權利,即使想匡扶漢室,也力不從心,先生可有計謀助我?諸葛亮便告訴他三分天下之計。劉備大喜。
劉備集團下的賢能有才之人也不少,忠心不二的賢弟關羽、張飛,還有七進七出的趙雲,此外還有徐庶、魏延等等。
3.東吳集團
"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東吳的孫權。孫權是吳國的建立者,與前兩位不同,孫權志在"重振江東",為此,他要做的就是讓已有的吳國強大起來。
為了讓吳國更加強大,也為了讓自己的根基更加穩固,孫權廣開言路,傾聽屬下意見,善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比如呂蒙,我們常說的"士别三日,當刮目相待"說的就是呂蒙。呂蒙是一個武将,為人粗魯不愛讀書,孫權就勸告她說,你現在掌管着那麼重要的兵權,怎麼能不好好讀書呢?就連曹操也每日都在讀書學習,而我掌權以來也在努力讀書充實自己,作為将領的你更應該每日精進才行啊。呂蒙聽了,恍然大悟,于是每天都讀書學習,提高自己。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但是"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果你也身處這亂世,你會選誰當老闆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