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大家好,我是麻團,一隻專注于地球文化的喵星人。
友情提示:閱讀全文,大概需要3分鐘。
《蟬》屬于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五言律詩,作者是唐朝詩人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生于南朝越州餘姚,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慈溪市人,他曾是唐太宗的秦王府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年間,曆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唐太宗曾稱呼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蟬,俗稱知了,古人以為蟬是靠露水生存,因此将蟬視為清高、純潔的動物加以詠頌。
《蟬》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清朝施補華在 《岘傭說詩》 中有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都是唐朝人托詠蟬寄本意的名作,但由于地位、氣質、遭遇的不同,卻呈現出迥異的意境,被譽為唐朝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虞世南的《蟬》,是唐朝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下面就來逐句解析一下全文。
垂緌飲清露
首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虞世南通過看和想來展現,把讀者的視覺想象帶入其中。
這裡的垂緌是指蟬的兩根觸須,因為古代人常以冠纓指代達官貴人,所以垂緌又有官貴的含義,而飲清露描述的是蟬的習性,用以指代清客,官貴的身份和清客在當時的百姓心中有着很大的反差,但虞世南卻通過垂緌飲清露的形象,把他們統一在了一起。
其中包含的意思是,做官的人要像蟬那樣隻飲清純的露水,品格高潔,莫要做貪官污吏。
流響出疏桐
次句表面上是寫蟬的聲音和習性,虞世南通過聽和想來展現,把讀者的聽覺想象跟着引入。
這裡的流響是指蟬的叫聲,展現了蟬長鳴的特點。出字則把蟬的長鳴聲形象化了,讓讀者更能感受的蟬鳴的力度。疏桐指的是枝葉稀疏的梧桐樹,因為梧桐樹越高,就越見其枝幹的挺拔明顯,這裡用疏桐展現了梧桐樹的挺拔高大,在古人眼中,有鳳凰非梧桐不栖的說法,而蟬栖梧桐之上,更體現了蟬的高潔,同時也為下一句,做出了鋪墊。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第三、四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流傳很廣的名句,虞世南把思考帶入了詩中,同時也把讀者帶入了他的思考之中。
這裡虞世南特意強調了居高,結合上文的疏桐,這裡指代官員的高潔程度,秋風指代的是外力,兩句中的自和非,相互呼應,突出了一種人格的力量,一同又說明了,蟬的聲音之所以能夠傳的很遠,是因為他身處高出,并非是借着秋風而飄遠,因此官員如果自身高潔,那麼他自然也能生聲名遠播,流芳千古,并不需要依托權勢。
全詩虞世南以蟬自喻,通過蟬的形态、習性、聲音,自我诠釋,雖然句句寫的是蟬,但也句句暗示着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以及想要傳達給讀者的人生哲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