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高溫熱浪肆虐,中央氣象台連續十多天發布高溫預警,網友直呼“熱到膨脹”、“熱到融化”、“熱到蒸發”。炎炎夏日,“一地試行集中供冷,供冷費要來了”的新聞橫空出世,各大媒體争相報道,“集中供冷”的時代要來了嗎?
據悉,濟南CBD片區自去年試運行“集中供冷”以來,目前已覆蓋了近1萬平米的用戶。整個項目采用同一套市政管網,冬天進行供暖、夏季進行供冷。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員表示,室内不開空調就能将室溫保持在26℃左右,效果非常好。
網友表示,“之前羨慕北方冬天有暖氣,現在要羨慕夏天有冷氣。”更有網友調侃,“打敗空調的不是同行,是供冷。”
“集中供冷”是什麼
談及夏季制冷,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家用空調,打開遙控器電源開關,在空調壓縮機、蒸發器等組件的配合下,結合初中物理液化散熱、汽化吸熱的原理,我們感受到陣陣冷風從室内吹來,頓感涼爽舒适。室外,空調外挂機嗡嗡作響,炎熱的夏季又多了些熱風。
此番濟南CBD“集中供冷”模式,是利用電廠餘熱集中供暖制冷,供冷的實現前提是配備電廠的地下控制站房。從工作原理上看,制冷與制熱存在于同一套管網系統,管網中的媒介始終是水,供冷還是供熱取決于水溫的高低。冬季供暖時,章丘電廠餘熱通過長輸管網将熱水輸送到CBD片區,再通過熱力交換站,進入到每一個用戶的末端系統,例如暖氣片、地暖等。夏季集中供冷時,冬季的換熱站變成了換冷站,輸配管網切換到南部能源中心的“冷源”後,冷凍水輸送進換冷站,通過冷交換後将7-9攝氏度的冷凍水輸送到每一個公建用戶的末端風盤系統。以此實現“制冷”與“制熱”模式的切換。
相關媒體報道稱,有機構測算整個項目供冷面積達到220萬平方米以後,每年可以減少大約12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相當于1萬戶家庭夏季一年空調制冷所産生的碳排放。
具體而言,對于集中供冷項目,一方面集中建設的制冷設備裝機容量要遠低于用戶自建制冷設備之和,另一方面集中供冷采用的高效節能的機組效率更高,從而實現二氧化碳減排。
至于網上傳言“集中供冷送風比普通空調更加舒适”,科技E俠采訪了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制冷學科部李紅旗教授,他表示,“它跟集中供冷沒有關系,這要取決于室内系統的設計。”
能否進入尋常百姓家?
毋庸置疑,這是一種新型制冷方式,但絕不是新生事物。
早在2017年,濟南CBD用熱水制冷就被媒體報道過,五年之後,幾乎同樣的新聞再次出現,“集中供冷”是大勢所趨還是過度解讀已經非常明顯了。濟南從2005年開始試點,經過十幾年的時間,也隻有個别大型機關單位使用,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
談及“集中供冷”适用于哪些使用場景,北京工業大學李紅旗教授表示,“集中供冷”的技術路線是可行的,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住戶能夠統一安裝并統一使用的這些建築群比較合适,比如辦公樓,大家早上8點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這樣的話比較合适。”
至于“集中供冷”能否進入尋常百姓家,李教授表示,“如果說一棟樓内使用集中供冷的戶數比較少的話,其實集中供冷是得不償失的。”當用戶使用意願不一的時候,采用分散制冷的方式更為妥帖,他補充到。
普通小區的供暖基礎設施基本已經完善,若重新鋪設管道,會破壞原有的裝修。居民家中的暖氣片無法發揮散冷作用,需要統一改裝風機盤管風口,通過這個風口供熱或供冷。另外,如果居民有意向安裝風機盤管風口比例達不到一定标準,整棟樓則無法施工。
在改造成本方面,有運行數據表明,對于2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集中供冷的建設及使用成本低于樓宇單獨上空調機組的成本,而對于一般商業建築,兩者的建設及使用成本相當。普通居民住宅樓層有限,改造成本過大。由于制冷管道在保溫密封方面的标準遠遠高于普通供熱管道,需要克服制冷過程中出現的管道凝水、結霜問題,改造的一次性投入過大,成本過高,也是普通住宅如今面臨的普遍難題。
如此看來,網傳“要收取冷費”的傳言一時半會還不能成為現實。夏季防暑降溫,還得是空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